2025旅遊景點推介|從波蘭美食探索歷史及文化

- 25 Jun 2025
屬於中歐地區的波蘭(Poland)擁有深刻歷史遺痕,常予人一種未知能否親近的不確定與距離感。由首都華沙(Warsaw)到古都克拉科夫(Kraków),一路到西部的大學城盧布林(Lublin),一切都比想像中更輕鬆;更意想不到是,波蘭自由行暫且撇開沉重複雜的歷史,波蘭還有對口胃的地道美食文化,當中的故事更了解這個獨特國度的一道側寫。

關於華沙
華沙是個刧後重生的城市。這裡曾歷輝煌,十八世紀時甚至曾為中歐地區的文化藝術中心。二次大戰後是華沙歷史最黑暗的時期,納粹德國入侵下,大量人口被屠殺,城市九成以上被夷為平地,即使後來納粹德國敗退,仍被蘇聯紅軍接管掌控近半世紀。慶幸的是,華沙在波蘭人努力重建下重拾以往的繁榮。1980年,華沙舊城區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華沙作為重新建造的城市,時至今日市內雖沒有太多歷史建築可尋,仍無減其可觀性,造訪音樂家蕭邦和居禮夫人的博物館、聽聽室內室外的音樂會,細味這個新舊交織的城市已夠消磨三兩天。我認識的波蘭人都說,細味華沙在於細節,即使一間不知名的小食堂,也是某些年代的見證。

華沙日常 - 不賣牛奶的「牛奶吧」
牛奶吧(Bar Mleczny)是我在華沙吃第一頓午餐的地方。牛奶吧是波蘭一類餐廳的統稱,就如香港的茶記。「雖然叫Milk Bar,不過這裡不賣牛奶,而是波蘭廉價食堂,能讓人吃得飽一飽。」特意帶我們到牛奶吧的波蘭朋友Piotr說。牛奶吧是波蘭傳統食堂,1896年出現於華沙,最初確是由奶農賣乳製品和簡單菜式而得名。一次大戰後,波蘭經濟蕭條,牛奶吧開始成為波蘭人的平民飯堂;二戰後波蘭被共產政權統治,食材更有配給限額,牛奶吧更成了政府補貼下的廉價小型自助食堂,提供平價的餃子等簡單菜式。八十年代是牛奶吧的全盛時期,全國各地共有多達數萬間。隨時代發展,波蘭邁向自由市場經濟,牛奶吧敵不過新派食店,數量已大幅減少,只餘百多間。Piotr帶我們到的牛奶吧Syrena Irena不是特別歷史悠久也不特別著名,而是正好在打算參觀的聖十字教堂附近,Piotr說,牛奶吧說到底就是波蘭人、特別是年長一輩的生活日常。

拿起餐牌,紅湯(Red Borscht)、黑麥酸湯(Sour Rye Soup)、國民美食波蘭餃子(Pierogies)等都是家常菜。「從前因配給所限,Milk Bar肉類菜式很少,現在款式則比較多,牛肉他他、免治肉餅等都很常見,廚房內煮食的大多是嬸嬸,雖然食物賣相欠奉,味道卻是簡單正宗,份量可不少呢!」

端來的「Beetroot Salad」是切粒的紅菜頭,紅湯就是清澈的紅湯,菜單上的Minced cutlet, mashed potatoes, carrots with peas直白得乾脆,肉餅下是薯蓉,旁邊是蘿蔔與青豆的兩色豆,手工餃子同樣不帶花巧,卻又原汁原味地好吃,一份肉類主菜類的菜式港
幣一百元左右。波蘭人一路從歷史走來已夠奔波,是以波蘭菜從來沒太多深邃刁鑽的技藝,倒是因為土地孕育出好食材,簡單烹調已很好味。

源於70年代「法棍薄餅」- Zapiekanka
華沙的另一個早上,我到蕭邦博物館參觀。徒步期間,Piotr先停在一間咖啡店前。「Coffee Break?」我問。「不,我想讓你們試試波蘭人很愛吃的傳統法棍薄餅Zapiekanka。」這款薄餅其實是一條長型對切的法包,鋪上芝士再放入焗爐烤得香軟。在外國人眼中貌似平凡,在波蘭人生活中卻與歷史息息相關。

七十年代,波蘭由第一工人黨執政,當年的第一書記愛德華.蓋萊克在法國旅行時曾嘗過了著名的長法棍Baguette,回到波蘭後念念不忘,最後決定向法國人購買法棍烘焙的配方和許可證。自始,波蘭人開始烤製長法包,更在法包上加點「黃芝士」及「白芝士」(那時期的波蘭只有黃色和白色兩款芝士),放入烤爐焗得香脆,擠點茄醬來吃,成就了這款叫做Zapiekanka的法棍薄餅。

去到八十年代,人們生活不容易,比Milk Bar更便宜的美食就是Zapiekanka。那時波蘭街頭有不少專賣Zapiekanka的小食檔,為了招徠顧客,老闆更自創加入其他配料,例如蘑菇、洋蔥、生菜等。當時肉類受配給,都是以芝士及素菜為主。我來嘗的是最傳統的黃白混合芝士,香酥又有拉絲,吃一口已愛上,今時今日的價錢,約十數港元已經有交易。

要數著名的法棍薄餅Zapiekanka集中地,一定是波蘭另一古城克拉科夫卡齊米日區(Kazimierz)的Plac Nowy廣場。克拉科夫是波蘭少數在戰後倖存破壞較小的城市,卡齊米日區則是歷史街區,著名的舒特拉工廠就在不遠。打從十四世紀開始已是猶太人聚居地,二戰前的猶太人口超過六萬。如今這個老舊小區人正統的猶太人只餘一百多,不過,依然留下留許多文化痕跡。

Plac Nowy廣場內有一個由早上開至中午的小型跳蚤市集,昔日猶太家庭用的燭台和生活用品,都在小跳蚤找得到;市集旁一座圓型的建築Okrąglak,就全是賣Zapiekanka的檔攤。無論遊客還是當地人,都愛到這裡吃地道的波蘭法棍薄餅,Zapiekanka口味選擇更多,由混合芝士到配搭辣肉腸、雞肉、蘑菇、番茄甚至菠蘿,花款口味能嫓美至尊薄餅,我在這裡遇上的波蘭人,無不對Zapiekanka讚不絕口!

克拉科夫獨有圈圈麵包 - Obwarzanek
除了Zapiekanka,在克拉科夫不能不嘗一款被稱為Obwarzanek Krakowski的圈圈麵包。這款製法像貝果的麵包,只能在克拉科夫品嘗得到。其最早出現於十四世紀,中世紀期間只在大齋期間烘製,並只能在古城內製作和售賣;後來,這款圈圈包更設限量抽籤烘製特許權。時至現在,雖然撤銷了特許權,但由於Obwarzanek Krakowski無論在材料、形狀、重量、大小等有特定的標準、有地域限制,2010年獲得歐盟提供產地保護認證,只有在克拉科夫及維利奇卡地區按準則製造的圈圈麵包才能冠上Obwarzanek Krakowski這個名堂。

我在克拉科夫旅客熙來攘往的古城區,找到專賣Obwarzanek Krakowski的路邊攤,檔口都貼有產地保護認證標記以示正品(新派麵包店變種圈圈麵包大多不符合預設準測,即使外型做法相似也不能冠上此名)。我買了一個來吃,價錢約六、七港元。這些麵包圈烤焗時會灑上罌粟籽、芝麻或芝士,外表看來硬柴柴,掰開來吃居然軟熟無比,外皮煙韌而絲毫不乾硬,是意想不到地好吃。據說其味道保質期極短,出爐後三數小時已過了最美味的時候,一般只在早上出爐後發售,中午開始買少見少。而只要離開克拉科夫,基本上已無法品嘗Obwarzanek Krakowski的美味。

盧布林 - 大學城新舊變奏
坐上由克拉夫科開出的火車之前,我決定再買一個Obwarzanek Krakowski於火車上吃,好好記住這地域限定的滋味。離開克拉科夫約三個多小時火車程的盧布林,又是另一番面貌,是一個大學林立、充滿活力的文青城市。

盧布林市著名的景點有城堡、老城區,以及昔日猶太隔離區和歐洲最大的Majdanek集中營,相距個多小時車程的世遺城市札莫希奇(Zamość),都是我在盧布林省涉足的地方。在飲食上,盧布林依然能找到波蘭傳統菜,國民美食波蘭餃子更幾乎是每餐必備。波蘭餃子口感跟中式餃子口感接近,但餡料和煮法更是層出不窮。白芝士、薯仔、鴨肉、蘑菇、素菜時而可見,我在這裡還吃過用草莓、蘋果和梨做餡料的波蘭餃子。肉和菜餃子煮好後會沾上酸忌廉來吃,水果餃子則沾上草莓醬。

百年地下啤酒釀造廠
餃子是波蘭全國美食,但自1846年創立的Perła啤酒廠則是盧布林獨有的故事。波蘭是歐洲繼德國和英國外第三大啤酒釀造國,盧布林更是其中一個啤酒花生產地。百多年前一位生於波蘭實業家在盧布林市買下前身屬於聖約翰騎士團修道院的莊園,再將地底建築改成啤酒廠,用上波蘭天然原材料釀造出地道的啤酒。由於規模日漸擴大,舊廠房則變成導覽博物館。參觀其中,以為一如其他啤酒廠不外乎是看歷史和釀製過程,卻發現這裡加入不少現代藝術裝置。啤酒廠旁附屬的酒吧Perlowa Pijalnia Piwa更具型格和驚喜,是當地大學師生們課後聚腳地。

在盧布林邊遊邊吃,才發現其他食店也不盡只是傳統波蘭菜,充滿變奏的西餐、大學生最愛的漢堡炸雞,甚至珍珠奶茶都能找到。我在當地一間餐廳,就發現餐牌上除了紅湯和餃子,還可點來「切碎特朗普」(炸雞肉條)及「肉乾普京」(炸豬扒肉丁),充滿諷刺和幽默。街道上出其不意的藝術裝置,還有稱為Inspiration Center的遊客服務中心,都顯出波蘭另一番新氣象。縱然曾經歷黑暗,不拘泥傳統,以樂觀和積極面對,也許成就波蘭成為目前歐洲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新契機。

旅遊資訊
簽證:持特區護照前往波蘭免簽證,在任何180天期間內最長可逗留90日
航班:香港並無直航航班前往波蘭華沙,可乘卡塔爾航空於多哈轉機,價錢連稅約由HK$6,000起。查詢www.qatarairways.com
住宿:波蘭主要城市均可找到國際品牌的酒店,如Marriott、Hilton等集團等在波蘭設有酒店住宿,選擇很多。
交通:往來波蘭各大城市可以乘火車,車廂及大城市月台有英文及電子顯示,車廂亦舒適。
查詢:www.rozklad.pkp.pl
波蘭官方旅遊資訊: www.bolan.travel/zh
Special thanks to波蘭旅遊局北京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