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十一少專欄】分拆滙控|支持與否要考慮地綠政治因素

- 3 May 2023
聰明錢也知道,這年頭亞洲地緣政治緊張,沒有人能夠保證何時會有飛彈劃破長空。歐美國家未來會否再次制裁中國,犯我中華?加拿大退休基金OTPP剛剛從香港撤資、美資Vanguard去年全面退出中國、巴菲特割愛減持台積電、維權基金Elltiott Management放棄香港總部 ⋯⋯

平保促滙控分拆事件,鬧得滿城風雨,單從輿論角度去看,已由本地層面升溫至國際層面,AGM在即,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大事件」發生,值得深思的是,滙豐集團似乎也不得不去正視即將面臨的重大風險和監管危機。
事實上,以華為事件、美國對香港官員制裁、中概股從美國退市、傳媒和英國議員批評滙豐繼續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等地緣政治危機為例,滙豐亞洲和西方業務面對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壓力且處於兩難的局面,平衡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利益極其困難,這種地緣政治風險將傷害滙豐在美國、英國、歐洲或亞洲的所有股東。現時台海地緣政治情況,加上美國大選在即,中國問題會再次成為焦點,隨時會重返中美制裁戰。

現時情況,大概跟之前盈富基金要撤走美資道富(State Street)有點相近,終局就是踢走美資兼且委任恒生銀行做基金經理,從保障資產安全角度作出考慮,基本上是只得一條出路 。
當年,作出犧牲的就是道富,於2021年初因遵行美國制裁令而暫停追蹤一些中資藍籌股,其後雖迅速糾正且恢復買賣,但就給監管機構和普羅大眾留下不好印象,客觀效果就是不少投資者因而被逼低沽高買,蒙受損失。

未來,會論到滙控嗎?
跟前公開認同盈富基金應更換信託人一樣,David Webb今次他的看法也類同,他就《信報》指:「不評論滙控個案,但一般而言從維護股東權益角度看,無論發起人背後有否其他議程,樂見有股東講出他們認為有利於自身權益的訴求,這是好事。」換句話說,Webb就是暗示此乃有利於(中國?)投資者的自身權益。
搞Proxy Voting,在亞洲與歐美的打法一直不盡相同,最大原因當然是不少亞洲公司總是有「家族」、「大股東」在背後,不過滙控卻是少有沒有大股東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就是機構投資者集(與散戶)集體話事。

不過,今次滙控絕對可以輕一口氣,第一是議案屬於「特別決議案」,通過門檻天比高,須有至少四分之三票數贊成方可通過(普通決議案只須過半投票贊成);第二是Glass Lewis與ISS也不約而同呼籲投下反對票,立場跟滙控一致,基本上機構投資者也不作他想,會直接投下反對票。
話雖如此,作為股東,有些表態還是要做的。
這好比那些年的「2010年五區公投」,明知沒有實質作用,但也至少讓管理層聽得見大家的聲音。雖然很多香港人對滙豐又愛又恨,有些會從用家角度出發,有些會從政治角度出發,因為今次確實是一個好時機去投票讓滙豐認真看待香港「金蛋」。

最後交出一些客觀數據是,儘管滙豐集團亞洲業務近年面對疫情仍保持高利潤,但歐美市場錄得的利潤少得多,甚至虧損,因此滙豐集團整體業績被歐美業務嚴重拖累。舉例說,從 2017 年到 2020 年,亞洲佔匯豐銀行稅前利潤的 90% 到 150% 左右,而歐洲則每年都出現虧損。 歐洲和美洲(即西部)在 2017 年和 2018 年合計僅佔匯豐集團稅前利潤總額的 2% 或 3%。隨後兩年,匯豐西部業務產生了 35 億美元的稅前虧損, 41億美元,拖累2019年和2020年的總利潤分別下降26%和46%。 最近兩年,亞洲業務的稅前利潤分別為122億美元和137億美元,佔匯豐總利潤的65%和78%,而西方業務的稅前利潤分別為52億美元和21億美元。 2021 年和 2022 年的稅收利潤分別佔集團總額的 28% 和 12%。
僅根據這一利潤指標,絕對可以理解為何投資者如何將匯豐銀行的亞洲業務視為補貼其在西方的業務,加上做投資切忌計死數數,如連同一些「不可抗力」作出考量,滙豐股東要安枕無憂,似乎不是易事。有些事情,還是長痛不如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