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圖美盈警】純利大跌75% 在手機攝影普及下,如何激發消費者對影像服務的需求?

- 28 Nov 2024
近期,快圖美母企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其純利大跌75%,從去年同期的約10億港元大幅縮減至約2.5億港元,引發市場對港復甦能力的憂慮。作為影像及攝影行業的重要企業,快圖美的業績疲弱,不僅反映了該行業面臨的挑戰,也折射出香港經濟復甦的阻力。

快圖美母企指出,純利大減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疫情後消費者需求復甦緩慢,尤其是在影像產品這一非必需品類別上,市場需求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
其次,全球經濟不穩定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供應鏈問題也令生產和分銷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快圖美在香港市場的業績也受到其他區域市場表現不佳的拖累。
例如,內地市場需求疲弱,以及東南亞市場競爭加劇,令該公司在亞洲的業務進一步承壓。
快圖美在財報中強調,香港作為主要市場之一,消費信心仍顯疲弱。儘管旅遊業和零售業逐步回暖,但本地消費者對非必需品的支出意願仍然低迷。這種現象與整體經濟復甦速度緩慢密切相關。

香港經濟在疫情後面臨多重挑戰,包括高通脹、地緣政治不穩以及中美科技戰對科技類企業的潛在影響。
快圖美的業績正是這些宏觀挑戰的縮影,也反映了本地企業在後疫情時代的生存壓力。

快圖美長期以來依賴傳統影像業務,但隨著數碼攝影和手機拍照技術的迅速進步,消費者對實體照片沖洗和高端攝影產品的需求日益減少。
雖然公司已逐步轉向數位平台及線上影像服務,但這部分收入的增長仍不足以彌補傳統業務下滑的損失。
此外,數碼平台的激烈競爭也為快圖美的業務增添壓力。
與Adobe等科技巨頭相比,快圖美在軟體和服務上的創新能力略顯不足。這種競爭格局進一步壓縮了公司的市場份額。

快圖美第三代掌舵者接棒時,揚言要用「數碼化」與「人性化服務」翻新沖印業務,將這個看似夕陽產業重新推上高峰。
聽起來很有野心,但實際操作卻充滿矛盾與無力感。
這些計畫在看似耀眼的包裝下,似乎更像是老路重複走,只是披上了一層數字的糖衣。

第一,「數碼化」成了他們的關鍵詞,什麼App沖印、AI照片修復、線上個性化服務,全都是口號滿滿。
然而,這些技術本質上早已不是什麼創新點。
市場早已有無數App提供類似功能,甚至操作更簡便、價格更低廉。快圖美的「創新」更像是趕不上數碼潮流的補課,想憑這些來顛覆市場,未免太過樂觀。

第二,「人性化服務」則被強調成核心優勢,例如專人幫客戶設計相簿或修復照片,甚至試圖打造「情感連結」。
問題是,這類服務的實際需求恐怕只存在於少數懷舊或特定節日的消費場景中,無法成為穩定收入來源。
相比於快速、即時的數碼服務,這些「人性化」反而顯得過時又冗長。

第三,他們還試圖進軍年輕消費者市場,然而這本身就顯得荒誕。
對於習慣拍完照片直接存在手機裡的年輕人而言,誰還願意花時間和金錢來沖印實體照片?
這份「大計」不僅脫節,更未能正視核心問題:沖印業務已經從主流市場退場。

快圖美第三代的計畫看似雄心勃勃,但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與差異化策略。
這些大計更像是紙上談兵,既無法挽救傳統業務的頹勢,也不足以開創真正的新局面。
想要改寫命運,或許還得靠更具顛覆性的創新,而不是這些表面功夫。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