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katie ho
  • 11 Jul 2024
by 天恩

香港樓市一直是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話題。

近日,著名地產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發布了最新的香港樓市報告,預計即使政府撤銷辣招,樓價下跌的趨勢也難以扭轉。

數據顯示,自2021年9月的高峰以來,香港私人住宅價格指數已經下跌了23.1%。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表示,預計下半年中小型住宅價格將下跌約10%,豪宅價格更會下跌5至10%。

即使美國聯儲局減息,也不太可能對香港的按揭利率有太大影響。

令人擔憂的是,截至今年3月,本港負資產戶數已飆升400%至32,000宗,假如樓價今年再下跌10%,負資產戶數有可能超過10萬宗。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這樣的下跌幅度,已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香港樓市所經歷的最長時間和最大跌幅。

不得不說,這對許多香港人而言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畢竟,置業對大部分港人來說,不僅是一個生活必需,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財富累積的重要途徑。

樓價的大幅下跌勢必會影響到大量市民的生活,甚至引發連鎖反應。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不少專家呼籲政府正視目前樓市面臨的嚴峻風險,希望當局能夠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穩定房地產市場。

有一定年紀的投資者可能記得20年前的香港,也曾經歷過一場前所未有的地產與金融大崩盤。

1997年的香港金融風暴無疑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金融保衛戰。

當時,惡意投機者索羅斯等人大舉拋售港幣,企圖破壞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以從中獲取高額回報。

在這場金融角力中,時任香港財政司曾蔭權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果斷採取行動,動用政府龐大的外匯儲備,在股票及期貨市場大舉吸納港元,穩定匯率和股市。

這場持續近一年的「金融保衛戰」最終在1998年8月28日宣告勝利,港府不但保住了聯繫匯率制度,還賺取了數十億美元的可觀收益。

這一戰堅定了香港人對本地經濟前景的信心,避免了一場潛在的經濟災難。

然而,儘管在金融領域取得勝利,香港的房地產經濟卻在這場風暴中遭受沉重打擊。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面對高利率政策,香港的樓價與成交量雙雙下跌超過50%,令整個社會蒙上了一層陰影。

回顧香港樓市在1997年回歸前夕的狂熱景象,自1995年開始,怡和、太古等英商資本紛紛拋售其在港物業,按常理這會導致樓價下跌,但一些投機者利用中資回歸前的市場恐慌,大肆炒作樓價,編造各種謠言,比如中央政府會在回歸後為省級以上幹部在港置辦房產,以此推高樓市。

短短兩年內,樓價飆升了4倍,這種令人目眩的上升趨勢吸引了大量投機性資金湧入,普通市民也深陷買樓狂潮。

在「自住唔怕」的共識影響下,無論樓價多高,香港人都不相信會在回歸後下跌。

這種狂熱情緒推動了香港樓價的爆升,也造就了整個社會的房地產化。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金融機構與地產商為抓住1997年回歸前的「暴富」機會,忙到凌晨成了常態,普通打工仔也不甘示弱,拿出積蓄與巨額貸款,希望趕在最後時刻入市。

這樣的地產狂熱,不僅導致居民平均供樓負擔比高達93.2%,即1萬元月薪要拿出9,320元供樓,亦讓樓市在整個香港經濟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地產業甚至佔到了GDP的20%以上,對財政的佔比更高達40%。

然而好景不長,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衝擊下,香港樓市終於迎來了一場嚴酷的崩盤,樓價一路下滑,最終跌去了七成,這場「地產大地震」不僅重創了市民的財富,也給香港的整體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

無數打工仔擁擠在幾百呎的狹小空間拼命賺錢,也供不起樓。

被高樓價推高的營商成本,導致製造業持續外流,經濟開始空心化。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隨著香港回歸中國後,時任特首董建華意識到了香港地產市場的潛在風險,他在就職演說中下定決心,要改變土地和樓市政策,平抑樓價,改善民生與營商環境,並大力發展科創產業,推動經濟轉型。

1997年7月,董建華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八萬五計劃」,承諾未來10年每年提供至少8.5萬個住宅單位,並大幅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然而,當時地產泡沫最終在1997年金融風暴中破裂,樓價暴跌50%以上,香港樓市以較高點下跌70%,多名業主平均損失超過260萬港幣,不少人甚至選擇自殺。

人們把八萬五計劃當做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當時董建華的「八萬五」無疑是對整個香港地產界的一記重擊,地產商們立即發動強烈反對,數十萬業主淪為負資產,憤怒地要求政府撤回計劃。

在這場地產風暴中,「八萬五」成為香港經濟轉型道路上的一大障礙,最終這一計劃只能在有限範圍內實施,未能徹底改變香港樓市的走向。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與此同時,董建華也提出了發展科創產業的構想,希望藉此轉變香港的經濟結構。

但在股市與樓市雙重打擊下,這一科創轉型計劃也遭遇了重重阻力,數碼港計劃最終只能以政府出地、盈科出資的方式推進,至今還遠未達到預期目標。

當時打算到香港一展拳腳的張汝京無奈轉向上海浦東,最終成就了中國大陸最大芯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981.HK)。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2002年香港樓價跌去七成後終於止跌,但如何才能重啟經濟成長、告別財政赤字,受夠了經濟下行之苦的香港各界既沒信心也沒耐性等待數碼港、硅港等科技產業的長期計劃收成,目標最後還是落到了重啟房地產上。

最終香港無奈再次依賴炒樓來拉動經濟。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推動下,樓市再次熾熱,帶動了整體經濟的復甦。

然而,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同時埋下了隱憂,使香港成為全球樓價最高、住房負擔最重的城市,隨之而來的是工業、製造業與高科技產業的嚴重衰退。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相比對岸的新加坡,憑藉穩健的產業結構和積極發展產業政策,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製造業與科技實力日益強大,使其經濟命運逆轉。

如今,新加坡製造業佔GDP比重超過20%,且高階製造傲立全球,生產著全球約60%的微陣列晶片、35%的熱循環儀、30%的助聽器、20%的半導體設備等。

同時,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性的醫藥生產中心。

科技與製造業的差距也直接導致香港與新加坡的經濟命運逆轉。

1997年,香港GDP為1,774億美元,新加坡為1,001億美元。到2023年,新加坡GDP為5,013億美元,而香港只有3,835億美元。

新加坡人均GDP更是接近香港的3倍,反過來拉大了與香港的差距。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運用國家所擁有的土地,依照人民各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出資興建公共住宅,再轉賣或出租給一般人民。

從新加坡組屋政策的成功,由其佔有率就可得知,目前已有超過80%的新加坡人民居住於當地政府興建的組屋,如此高的居住使用率高居全世界之冠。

這種反差再次凸顯了香港過度依賴炒賣房地產的弊端。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現在回想,可以說香港在關鍵時刻錯失了轉型的良機。

若當初能夠堅持下去,專注於培育製造業和科技產業,或許就能避免如今只單靠地產炒旺香港的境遇。

但現實往往殘酷,短期利益的誘惑往往矇蔽眼睛,令他們難以看清長遠的發展大計。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樓市寒冬超過10萬負資產戶】「八萬五」重現?新加坡之路可借鏡?

如今,香港再度面臨同樣的教訓,令人反思香港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發展模式是否該持續。

單一的產業結構無法抵禦外部衝擊,也難以為香港帶來長期穩定的發展。

政府應該正視這一問題,制定更加多元化的產業政策,為香港開拓新的增長動力。

同時,亦應該審視自己在這場地產風暴中所扮演的角色。過度的干預與刺激政策是否會再導致市場失衡,最終陷入泡沫與崩盤的惡性循環。

如今,香港接下「大灣區共融」的任務,政府該如何全面反思過去的教訓,堅定地推動產業多元化,才是讓香港找到真正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關鍵。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Esquire Picks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資訊及禮遇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