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專欄】林作由「抽水王」變「地底泥」?他只care有沒有noise,就算負面都是noise

- 13 Jun 2023
這兩星期因為當街斬人,不少香港人外出時也提心吊膽。事件引起社會極大迴響,牽涉的問題既複雜又敏感。而「抽水王」林作則維持一貫作風,出post放售與疑犯同款的波鞋,被批冷血和「抽水抽著火水」。
好老實說這次的事件誰是誰非,我自己有一個很清晰的判斷,基本上死者屍骨未寒,講出這樣的說話,毋庸置疑是犯眾怒的行為。而在我認為這件事上,佢所任職的保險公司因為他的言行而解僱他是十分合情合理,但我這次想討論的是關於林作營運社交媒體的方式、他為自己所建立的人設以至他真實生活做人的公關策略。

這一次的抽水事件,很多人說:「林作抵死」;其實他展露的都是一如以往的自己,他沒有轉變過自己十數年的人生態度、人設和做人策略。這裡我大概可以從一個bell-shaped 的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角度解讀為他所秉持的做人之道的確對佢的人生有正面幫助;經歷過不同大大小小的抽水事件,他仍然擁有一班盲目的支持者,吸引到一堆客並且持續地得到很多關注;有八十人願意成為他的下線,跟他搵食,都是拜他這樣的人設和策略所賜。

只是這次災難發生前,他一直沿用的這套做法,處於bell-shaped位置的long tail,簡單而言可以理解成突發性的黑天鵝事件。有不少讀者便問這次的災難對他有沒有造成傷害?我只能說:損傷有限;在他一直以來的計算範圍內,賺幾多錢,從來不在他考慮之列,畢竟對他而言,他也只是「賺錢買花戴」,同時告訴外界,他有賺錢的能力。他不在乎自己搵到多少錢,只care有沒有noise,就算負面的,都是noise,他更care有沒有討論的熱度。而這次黑天鵝事件後,即使爆咗煲,但損傷都是他可承受範圍內。

評論這個策略的對與錯不是我想集中討論的重點,而我反而想說,有時候如何改變一套策略都是一種智慧,就好比打Texas Hold’em,甚至是打麻雀,都會轉章法。如何轉章,都是人生經驗與智慧的表現。林作抽水事件可以大致給予我們一個概率思維道理就是這樣。而我和其他人相處,很多時候都是沿用一個較Humble 的策略,但有時候都會進入一個較為aggressive,「寸柒柒」的mode;什麼時候選擇用什麼策略是一種藝術,亦是一種概率上的計算。

林作最後選擇「道歉」,正正是策略概率上的計算。因為,他找到了「教授投資班」這個新商業模式。
當這件事開始沉底,林作突然與媽媽出來公開道歉,企圖將事件死灰復燃,炒多一波熱話。他最新公布的投資班,就是以他的媽媽作生招牌。
整件事,一下子變得相得益彰。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