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專欄】銀行接連爆煲無想像中咁嚴重?請大家不要放棄思考

- 22 Mar 2023
今個星期鬧得沸沸揚揚都是圍繞環球銀行出現爆煲的情況,我都有抽時間看一些財經或政治評論員評論財經。香港的評論員都有一些通病,首先是,他們評論一單新聞通常先有立場,再有推論,這是很正常的。其次是,他們評論事件的嚴重性通常按自己的立場放大,例如他要販賣恐慌情緒,就會說Silvergate Bank爆煲,即是加密貨幣圈出事;Silicon Valley Bank 爆煲等於出現系統性風險,他們會突然用很多術語去包裝了事件的嚴重性,去嘩眾取寵。甚或至乎我看過有些評論連瑞信(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和UBS (瑞銀集團)搞錯,我只能笑而不語。

關於這幾間銀行連環爆煲的現象,我已經在自己私家的訂閱專欄和頻道,有很詳盡的分析,在此我就不再詳述。反而我想在這裏跟大家談一談如何可以聰明點去分析這些評論。
首先,思考學101教導我們應該問:「到底系統性風險是什麼?」這個問題你可能問該評論員也未必能夠答你。其實大家只要細心留意這個星期的新聞就會發現其實是每間銀行各自出現不同的問題。如果真的是所謂的系統性風險,便不會是美國分別的三間銀行和歐洲一間銀行單獨出現問題;而真的會是當年雷曼兄弟事件般蔓延至全球銀行。

當然,加息可以是一個原因,但都是一個很general的現象,這樣可能是很多內部因素的第一個原因。如果你聽過一些說法,例如是「點解香港樓價會跌?因為加息」「點解Silicon Valley Bank會爆煲?都是因為加息。」這樣對於理解整個事情只會太廣泛。當所有現象都用同一個通用解釋,這樣無助我們理解現象,因為每個現象都有局限條件。當然加息是一個原因令Silicon Valley Bank爆煲,而事實也同樣是她們內部不知道為什麼做了配股的動作,而債券亦因為加息令到套現有困難,這樣才是令外界了解更多這次爆煲的答案。
經常也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做財經,讀經濟的還要走去多讀一個哲學碩士?其實我覺得一個經濟的現象其實和一個社會科學的現象很相似,有時候你要建構解釋體系,你要先知道體系的本質是什麼,哲學就有助這樣的思考。

了解事件的本質已算是相對中級的思考模式 ;而再回歸基本的初級思考模式,有助你分析那些評論員其實在胡說八道。多讀一點哲學,那些語理分析和概念𨤳清的工具,其實對此你十分有幫助。而再延伸如何建構一個解釋體系去預測一個現象,亦是相對較高深的層次。
台灣的教授苑舉正教授一科財經哲學,內容包括如何從哲學的思辯角度去理解財經現象以及如何建立一個財經解釋模型去理解金融現象。又或是鼎鼎大名的索羅斯,到後期他更把自己提升一個層次,有很多他的哲學思考影響後世。一個他最推崇的哲學家,卡爾波柏(Karl Popper),索羅斯其中一隻基金甚至是以他其中一本著作《開放社會及其適人》命名。不同學問有不同體系,兼容百家,互補長短,對投資是有利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