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博弈】英偉達獨霸顯示晶片市場 AMD、英特爾聯手抗衡!

- 15 Mar 2024
於NVIDIA終於爭取到Sony訂單,為PlayStation 3提供顯示晶片後,早前與NVIDIA同一戰線的AMD,收購NVIDIA最大的競爭對手ATI。而於2004年第三季度在獨立顯示卡市場當中,ATI市佔率有59%,而NVIDIA就只有37%,2005年 Intel宣布與ATI達成協議,為Intel新系列主機板提供解決方案,同時Intel亦跟NVIDIA簽訂了達成互相授權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所以對Intel來說CPU加GPU集成主機板策略相當成功,反之當時就令AMD感到焦慮,眼看CPU+GPU市場都爭不過Intel,導致AMD把心一橫,買下市面上最好的GPU供應商,亦即是從英偉達與ATI之間二選其一,當時AMD的CEO Hector Ruiz於2006年首先接觸NVDA,可是黃仁勳堅持要擔任合併之後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不要領,令AMD於2006年7月決定以54億美元價格收購ATI,讓AMD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有能力研發並且生產CPU和GPU的廠商。

正當所有人都為NVIDIA的處境捏把冷汗時,黃仁勳卻看到了機會,他篤定AMD吞下ATI之際必然有一段時間的消化與整合期,而NVIDIA需要抓住這個時期重新的找到其市場優勢 — 成為唯一獨立的圖形芯片公司。黃仁勳知道接下來幾年將會是NVIDIA最重要的時刻,因為對於AMD來說,要整合ATI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首先在財務上收購ATI讓AMD背負沉重的債務,54億美元的收購淨額當中,有42億美元是現金,12億美元為股票,於整個收購交易方案中,AMD就貸款25億美元,幾乎用盡公司的現金流,自收購ATI後,AMD的債務開始大規模的增長,由2006年AMD長期債務37億美元,到2007年短短一年間,就升到負債50億美元,一度讓AMD瀕臨破產。

於當時AMD收購ATI其實有著大量的溢價,於AMD收購ATI之前,ATI花了一段長時間與金額在當時的顯示卡領域中不斷買,不論是老牌的顯示卡芯片商或是核心技術與專利,就令在ATI收購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溢價,雖然看起來ATI擁有各種技術專利,關鍵是跟當時英偉達最先進的技術相比已經相對落後,於整體整合時又拖慢了節奏,這直接導致AMD在之後長達數年對GPU的研發,一直處於比較弱勢的位置,而且AMD更於2008年,分拆自家的半導體製造廠,賣給了阿布扎比的Atic公司,成為了之後的Global Foundries半導體製造廠,就這樣AMD跟英偉達一樣成為一間無廠的半導體公司,讓AMD頓時喪失了自主的晶片製造能力,讓生產陷入被動狀態,而Hector Ruiz在將昌片廠賣掉之後更出了一本書 — Slingshot: AMD's Fight to Free an Industry來為自己洗白,說如果當時不賣半導體製造廠,AMD必破產無疑。

但因此AMD與ATI的合併沒有產生1+1大於2的效果,反而之後有一段長時間讓AMD、NVIDIA與Intel雙線戰鬥,令AMD的股價從2006年的每股40美元直線下跌到2008年的兩美元。

踢走了AMD之後,就是Intel與NVIDIA的戰場,2007年NVIDIA就推出Tesla系列,用於大規模的並聯電腦運算 (跟Elon Musk丁點關係都沒有),當Tesla系列一推出,意味著NVIDIA的GPU運算解決方案已經可以涵蓋到個人電腦以及大規模的伺服器叢集,進一步攻佔Intel的市場。同年蘋果MacBook如果要跟NVIDIA合作的話,就需要Intel的Core 2 Duo CPU,再加上Intel芯片組整合顯示卡,包括內存控制集線器,俗稱北橋Northbridge。NVIDIA等第三方作為供應商提供的GPU就在內裡,以及I/O控制極限器,俗稱南橋Southbridge。一年之後就見到2008年的蘋果MacBook,除了CPU之外,更用了Intel的core 2 Duo,之後就直接替換成NVIDIA Tesla架構所支持的集成控制器GeForce 9400M G,被NVIDIA直接踩上心口搶客,Intel正式開打。

首先Intel拚勁開發第二項自研晶片,沒想到作為晶片霸主的連一個獨立GPU晶片都研發不出來,而Intel自研的GPU晶片平台Larrabee就於2009年12月9號取消Larrabee GPU產品的推出計劃,主要因為產品的性能以及驅動的開發,遠遠落後於原先計劃,結果當日NVIDIA的股票呢就爆升超過12%,引發Intel還有一招於2009年初,就於2004年與NVIDIA共同簽署的「相互授權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正式向美國德拉瓦州法院遞交了訴狀,要求之前跟NVIDIA所簽的授權協議,不適用於Intel下一代的繼承記憶體控制器,亦即是NVIDIA之後不用再為Intel提供GPU,而黃仁勳於一個月後反告就將Intel反訴,NVIDIA指出Intel違反合約,真正的目的為阻礙GPU技術,結果這場官司一打就是兩年,直到2011年Intel終於去找NVIDIA達成和解協議,而黃仁勳當時提出的和解條件是,Intel要在5年之內向英偉達支付15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而當時Intel想像不到的是之後會與NVIDIA的差距越來越大,於2,000年Intel的市值是2,770億美元,為世界排名第六,是英偉達的60倍,如今Intel的市值是NVIDIA的1/7,NVIDIA暫時成為這一戰的最後贏家,亦因專注研發最領先的GPU技術,將巨頭們都甩在了身後,黃仁勳亦深刻地意識到NVDA產品過於單一,過度依賴甲方的商業模式終究不是安全的,客戶永遠想砍價,永遠想要將科技變成自由,永遠不會安分,於是黃仁勳就開始下注GPU產品的多樣性以及軟體生態的搭建,CUDA的出現,亦使NVIDIA成為至今無人可攻的晶片王….. (待續)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