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室內設計師Quinn Wong:從Studio Quinn首個住宅項目舂坎角「藝術寓居」窺見設計與人的連結

- 23 Oct 2025
家的定義從不止遮風避雨,對Studio Quinn創辦人室內設計師Quinn Wong而言,家是生活態度的彰顯,更是居住者藝術與情感的容器。在Studio Quinn的首個住宅項目:赤柱舂坎角「藝術寓居」中,Quinn為一對熱愛藝術與旅遊的年輕夫婦,於一座佔地2,600平方呎的80年代四層建築,打造出充滿靈性與收藏氣息的居所,讓每一件藝術品都在光影中自成舞台。走進Quinn的創作世界,聽她分享自己如何透過設計理解人、理解生活,並以空間為媒介,創造出值得長久喜愛的「有靈魂的設計」。

Esquire HK:在舂坎角項目中,有沒有哪個空間或細節是你最自豪,或最具挑戰性的?
Quinn Wong:項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設計階段稱為「Library」的空間。這個名字並不代表它是書房,而是它就像一座「知識的容器」,能包容屋主兩人各自的收藏與精神象徵。這個空間同時展示了他們的藝術收藏與佛像,在平衡多重元素的同時,保持寧靜與和諧。而今次設計的挑戰則在於,如何讓毫不相關的物件在同一空間中自然共生,而不是互相掙扎。

我記得第一次完成光線測試的那天,陽光從窗外傾瀉而入,光影落在藝術品與佛像之間的那一刻,整個空間彷彿有了呼吸,充滿靜謐、柔和、卻帶著深度的能量。那一秒,我明白自己不只想佈置一個地方,而是創造能讓人沉澱的心靈場域,是我理想的設計狀態——讓空間「活」起來。

Esquire HK:你認為香港的居住文化在室內設計方面有什麼獨特之處?與你在歐洲工作的經驗相比有何不同?
Quinn Wong:香港雖然寸金尺土,但人們對美的追求卻很講究。這種環境迫使設計師要更靈巧地思考,每寸空間都要有意義,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能表達顧客的生活態度。相較之下,歐洲的設計節奏明顯慢得多,設計師有更多時間去醞釀故事,為空間留下歲月感。香港設計師的時間往往被壓縮到極限,反而磨練出一種高度精密的創意思維。我欣賞這種張力,它讓設計師同時是詩人與工程師,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找美學的平衡。

Esquire HK:你在設計中常融合歐洲古典元素與現代材質,未來是否有興趣探索其他文化風格?
Quinn Wong:我不喜歡被風格拘束。由於曾在不同國家生活,也有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朋友,我的審美觀也是頗為開放包容。我既著迷於歐洲古典的細節與歷史厚度,也欣賞東方書法的留白與節奏。 近幾年,我開始接觸易經 ,並深受裡面的「變化與平衡」之道啟發。這些哲學思想讓我反思空間設計不應只是物質層面的融合,更是思維上的共鳴。我希望以後能創造更多啟發人、引導情緒、甚至帶有精神溫度的空間。

Esquire HK:在與戶主合作的過程中,你會用什麼方法幫助自己更了解他們的生活?
Quinn Wong:在設計之前的溝通,對我而言是整個項目中最關鍵的階段。很多人以為設計是畫圖、選物料,但真正重要的是理解:理解一個人的習慣、情感、對家的想法,通通都需要時間和耐性。許多香港客人生活節奏較快,期望即時有回報,忽略了設計其實需要時間取思考。例如我曾遇過客人,他希望我在一個月內完成整間店鋪的設計與裝修,這是一種普遍但不合理的情況。

事實上,設計不是魔術,而是一場涵蓋情感、邏輯與生活哲學的長談。如果我不了解你的生活習慣,如何能設計一個讓你放鬆、安心的家?如果我不理解你的品牌靈魂,又怎能創造出能表達其精神的商業空間?理解需要時間,而信任是基礎。我常說,設計前的對話就像認識一位新朋友。關係的形成需要時間,信任也一樣。慢工出細貨,設計師不是畫圖的機器,而是「生活的譯者」,幫你說出你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故事。

Esquire HK:你如何處理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分歧或意見不合?有沒有一次印象深刻的協調經驗?
Quinn Wong:分歧其實是設計旅程的一部分,因為每個人對「美」的理解都不同。我的方式是不逃避,而是透過對話和說明找到平衡。有些客人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甚至認為自己比設計師更懂設計。我理解這種情況,但也希望能讓更多人意識到,設計是一門需要多年經驗與專業累積的學科,它牽涉比例、心理學、建築結構、美學與光線控制,而非單純「選好看的東西」。

當遇到意見不合時,我會邀請客人親身去感受,例如觀察不同顏色在光線下的變化,體驗材質與空間比例的效果。這往往比任何講解都有效。同時我也希望香港的客人能理解,設計是一個需要信任的過程。客人有權提出意見,但真正好的作品,來自雙方的尊重與合作。願意傾聽和等待,才是創造「有靈魂的設計」的必要條件。

Esquire HK:你如何看待室內設計的可持續性?
Quinn Wong:我理解的「可持續性」遠超過物料層面。不只是使用環保材質,而是創造能夠「被長遠喜愛」的空間。很多人花大量金錢打造流行風格,但幾年後便厭倦。那不是永續,是浪費。真正的可持續,是讓人願意與空間長久共處,讓它陪伴成長。 我欣賞有溫度的舊物,因為它們讓空間更有記憶;我也常在設計中融入復古家具或被重新利用的物件,讓時間與故事在當代空間裡延續。這種「有情感的永續」才是我認為最理想的設計。

Esquire HK:你平時會從哪些地方獲得靈感?例如藝術展覽、旅行、音樂或電影?
Quinn Wong:靈感對我而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存在於生活的每一處。藝術讓我保持敏銳,我經常走進畫廊或當代展覽,不為追求潮流,而是體會情感的真實;電影方面,我最喜歡《Her》,它細膩地以色彩與空間講述孤獨,讓我學會如何用設計去描繪情緒;旅行對我來說是一種靈魂訓練,每到一個地方,我會花時間觀察城市的節奏、人與建築的距離、街角的聲音與氣味,我喜歡與當地人對話,看他們在乎什麼、吃什麼、怎麼生活,從而理解世界的廣闊與人性的多樣。

而每天早上的「品茶時光」則是我的靈感儀式。那是一段屬於我自己的寧靜時刻,我會親手選茶、擺茶具、用心沖泡,一口一口地細嚐,幫助我在混亂世界裡重新校準心態。生命中總有不確定與喧囂,但品茶讓我學會慢下來,提醒自己要以一種平和、清醒的狀態面對世界。有時候,我也會在品茶時聽音樂,我的喜好很多元,可能是爵士樂,也可能是八十年代的City Pop,甚至是Tropical或Deep House。那種無拘無束的節奏,會讓我重新對生活和創作都充滿能量。

Esquire HK:如果不做設計師,你覺得自己會從事什麼工作?是否也與美學或創作有關?
Quinn Wong:如果不做設計,我想自己會成為一位生活導師或作家。因為無論形式如何,我始終熱衷於探索「人與生活的關係」,設計本身也是這樣的一回事,就是幫助人更深地理解自己與世界。我一直相信,美學的本質不在裝飾,而在於覺察。當人能夠透過設計、文字或儀式性的生活細節(即使是泡一壺茶)去重拾內心的平衡,那已是一種創作。設計於是成為「療癒」的媒介,讓人於空間之中,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平靜。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