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攝影師Gary Ng:國際建築攝影大賽雙料冠軍 由未雨綢繆、美學與等待構成

- 14 Oct 2025
從香港的海霧與帆船,到京都車站的光影交錯;從檳城街屋的南洋風情,到金澤美術館的童趣與哲思,建築攝影師Gary Ng的鏡頭穿梭於不同城市之間,捕捉建築的幾何秩序與文化歷史,也記錄人與空間的邂逅。憑藉對光影與構圖的敏銳理解,Gary早前榮獲2025年國際建築攝影大賽兩項冠軍。殊榮背後,除了精準按下快門、捕捉美麗瞬間的一雙巧手,更不可或缺的,是縝密的構圖設計、事前的資料搜集、現場的即興應變,還有對建築攝影師而言最重要的——耐性。
1Esquire HK:可否分享國際建築攝影大賽得獎作品的靈感來源與創作過程?
Gary Ng:城市景觀組作品《Hong Kong in the Veil》是在維港東岸海濱拍的,我當天下車後發現海面出現海霧,於是大概下午三、四點就開始一路拍攝海霧,一路等夕陽。其實這張相原本的構圖就只有城景、海霧和渡輪幾個元素,但古風的張保仔號帆船突然駛過,意外地錦上添花,對比後面的高樓大廈,彷彿古今時空重疊,頗有電影感,也能代表香港的多元面貌。
我認為「等待」與「耐性」是攝影師最重要的特質,因為很多事情都無法預計,最經典就是天氣不似預期。以這幅作品為例,即使事前做好資料搜集,當刻的天氣、光線,還有最重要的海霧厚度都無法預測。
2Esquire HK:你在建築攝影中如何平衡事前構圖與現場即興?
Gary Ng:我的另一張光影組得獎作品《Concrete Memento》則拍攝於京都宇治車站,這是一個粗獷主義建築物,牆身如實地呈現原本的建築材料,而且平日人流不多。我選在下午拍攝,預計陽光會從車站旁邊的圓形開口灑落地面,從而與人像交織出充滿張力的畫面。由於我早上開始就逗留在車站準備,加上能夠捕捉最佳光影的時間很短暫,所以我沒有找其他模特兒,直接用自己背影出鏡,靠腳架和遙控器完成拍攝。
雖然這張相片的構圖是我事先設計好的,但我有時候也會用半設計、半偶遇的方法創作,配合不同的場景及主題,等待合適人選,例如老人、兒童和學生。隨機感是建築攝影最迷人的地方。
3Esquire HK:是什麼吸引你去捕捉城市的光影與結構?
Gary Ng:我開始拍攝建築至今已經接近九年了,而我正式開設Instagram帳號則是在2017年。其實我小時候是喜歡畫畫的,志願是做漫畫家,但讀書的時候發現攝影可以結合記錄與創作,變成我最常用來表達視覺藝術的方式。

我中學在勵德邨附近,經常能看到那裡公屋天井的重複線條,當時已經覺得很震撼,也因此愛上建築的幾何元素;後來我入讀港大,便找來爸爸的舊相機,在西營盤一帶找題材來拍,以山道天橋的線條作為建築攝影的起點,旅行的時候也會找建築物練手,慢慢發展出自己的美學。
4Esquire HK:你在拍攝旅程中如何探索當地文化?
Gary Ng:我想分享早前別具意義的馬來西亞檳城之旅。這不僅是我第一次與香港快運合作,更是一次深度探索建築文化的機會。檳城不僅保留了許多舊香港的氛圍,其建築風格也與香港形成一種微妙的對照,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我在檳城拍攝了三個以顏色為主題的系列作品,藍色主題的《House of Indigo》拍攝了一位馬來西亞富豪的故居,該建築曾出現在電影《Crazy Rich Asians》中,藍色元素在庭院與走廊中隨處可見,並融合了中式燈籠與廣東文化。
檳城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喬治城(George Town),這裡的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為當地保留了大量的街屋(Shophouse),這種建築形式與香港的騎樓相似,都是上居下舖、門面狹窄的設計。然而,檳城的街屋更融合了南洋藝術風格,以及廣東的文化元素,店舖外牆常見中英文標語並列,裝飾風格偏向西化,色彩鮮明,形成與周邊建築強烈對比,展現了屋主的個性與商業特色。此外,街屋常有騎樓式的凸出設計,底部留有走廊供行人通行,這種設計非常適合熱帶地區,既能遮陽避雨,也方便進行商業活動與居民穿梭於各店之間。雖然檳城的街道因電單車停泊而顯得凌亂,但這種凌亂感反而成為一種真實的城市面貌。這些建築不僅承載歷史,也展現了喬治城獨有的文化魅力。
除了街屋,我亦到訪了檳城的「打槍埔」。打槍埔是一個建於1970年代的公共組屋區,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基層房屋之一。雖然住戶密集程度類似香港的公屋,但差別在於打槍埔住戶在租住一段時間後,便可擁有房屋的產權。我在當地與居民交流時發現,許多住戶是講廣東話的華人,而且多為長者,因為打槍埔雖然空間不大,但租金便宜,而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樓下更有熟食中心、社區設施等,足以應付老人家的居住需求。我拍攝時特意捕捉了其外露樓梯與天井走廊的設計,用斜角元素強化了建築的重複與震撼。

我對打槍埔的發掘,是基於大量網上資料與建築雜誌搜集而來。其實網上對這地方的介紹不多,甚至後來的報導也是我發布作品後才陸續出現。每次旅行前我都會做資料搜集,這讓我在拍攝時不只是即興捕捉,而是能理解建築的歷史與特色,包括天線、圍欄、門飾、樓層設計與區域規劃等,甚至涉及法律與種族政策。有些國家希望透過建築分隔族群,而有些則促進社區融合,這些文化與政策的交錯也成為我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除了打槍埔,我也拍攝了檳城其他地區的建築與街景,包括一些現代化的酒廊、補習社與理髮店等等。另一個有趣的地點是「少室山健身室」,雖名為健身室,實際上是教授舞蹈或武術的場所,裡面有中式花紋與歐式裝飾,展現出檳城作為前英國殖民地的歷史痕跡。另一個拍攝地點則是一座已廢棄但色彩鮮明的建築,我以廣角與長焦鏡頭捕捉其空間感及細節,並記錄了周邊的商店與自然元素。
5Esquire HK:你如何把藝術融入建築攝影?
Gary Ng:另一次與香港快運的合作是在日本金澤,作品更偏向現代藝術與空間感的探索,而我選擇的拍攝地點是著名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其中,美術館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裝置是「游泳池」。觀者彷彿置身於水底,卻又能清楚看到水面上的景象,呈現光影交錯的瞬間。這個裝置讓你無需潛水,也能用普通相機拍出如同水底世界的畫面,於是我們特意選擇在藍天白雲的白天拍攝,利用陽光斜射進泳池的角度,營造出光影對比和層次。
更有趣的是,我們安排了一位當地的工作人員站在泳池外,向我們揮手,營造出上下空間的互動感。這樣的構圖讓觀者一眼就能感受到,這不只是單純的藝術裝置,而是一種真實與虛幻之間、視覺與情感界線模糊的交流,為照片提升故事性。

此外,由於這組作品拍攝於櫻花季的尾聲,加上藝術館內種植的櫻花品種開得較遲,我剛好能把握機會,以櫻花、建築與藝術品作為創作構思。其中一張作品呈現了鏡面藝術裝置的倒影,反映出周邊環境與行人,櫻花在畫面上形成模糊的層次,強調自然與藝術的融合。我希望透過這種構圖,讓觀者感受到藝術館本身就像是包容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與環境割裂。

最後一張作品則是彩色玻璃藝術裝置,色彩層疊形成如月亮般的球體,下方有小朋友追逐,無論是月亮還是皮球,都蘊含著玩樂的意味,貫穿整個作品的童趣與互動性。畫面中的金色樹影則是我刻意捕捉的細節,透過陽光與玻璃的折射,呈現出金澤著名的金箔文化及傳統工藝「金繼」。
6Esquire HK:你希望觀者如何理解你的作品?
Gary Ng:我認為每張作品背後都有故事,而我選擇以相片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在每一個Instagram帖子中的相片編排都有目的性,不是隨意拼貼,而是希望觀者能從中感受到我想說的訊息。如果有人對作品感興趣,深入了解之後再回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就像看電影一樣,真正體會到相片集的意境。
我有時候會擔心觀者無法理解作品背後的概念,因此在作品下方加入一些提示,例如放一個鐘的emoji,暗示時間與記憶的流動。有些人可能沒看過相關電影或書籍,未必能產生共鳴,但我仍希望透過這些細節引導他們進入作品的世界。

我在金澤相片系列《Spring Mirage 鏡花水月》曾引用一句話:「In a playground of illusions, the traveler walks through many mirages before finding a spring」,而「spring」在英文中不僅代表春天,也象徵希望與水源,甚至是溫泉,這種語義的多重性正好呼應作品主題。當時很慶幸的是,香港快運給予我很大的創作自由,不需要迎合商業需求,可以真誠地表達自己。這種真實又即興的創作,讓觀者更容易感受到作品的趣味與深度,也讓我更想再親身去一次當地,重新感受那份藝術與自然交融的美好。
7Esquire HK:你通常會帶什麼物品出發?有沒有一些行李打包絕技?
Gary Ng:我所攜帶的裝備會根據旅程的長短而有所不同。若是兩至三天的短途旅行,我通常盡量輕量化行裝,只帶一個背囊。背囊內的必備品是相機和兩支鏡頭,一支可達12mm的廣角鏡頭,用於在狹窄空間捕捉最大視角,另一支則是長焦鏡頭,用來製造壓縮感並捕捉建築細節。兩支鏡頭基本上已能應付大部分拍攝需求。
除了鏡頭,我也會視情況攜帶三腳架和遙控器。三腳架對於拍攝夜景或自拍非常重要,尤其當沒有人協助拍攝時。而遙控器除了自拍功能外,也能減少因手動按快門造成的震動,避免照片失焦。衣物方面,我會在搭飛機時將攜帶衣屋盡量穿上身,以爭取更多行李空間放器材,另外我會用衣物包裹脆弱的相機配件,如記憶卡或清潔工具,這樣既節省空間又保護到器材。
除了器材,我也會準備一些手機APP,包括天氣預報、光影時間查詢,以及能提供全球各地即時監控畫面的LiveCam,幫助我掌握當地拍攝條件。像在日本,許多景點都有固定攝影機,能即時查看櫻花是否盛開,或富士山是否被雲霧遮蔽,這些都是攝影界常用的技巧。
最後,我還會準備一些生活用品,例如蚊怕水、水壺,以及一件後備T恤。拍攝過程時常會出汗,穿著舒適的衣物不僅衛生,也能讓自己在需要出鏡時更自在。有時候拍攝環境昏暗,穿淺色衣服能讓自己更容易被辨識,因此我也會準備兩套不同顏色的衣服以配合場景需求。這些細節看似無關痛癢,卻能大大提升旅行攝影的效率與品質。
8Esquire HK:旅行攝影最常遇到的困難是什麼?你又如何解決?
Gary Ng:玩了這麼多年旅行攝影,沒有失敗的經驗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中最容易令人感到挫敗的情況,就是你已經安排好行程、準備好器材,滿心期待地抵達目的地,卻因為某些原因無法拍攝。這些原因通常分為兩大類:天氣因素與人為障礙。
先說天氣,當你想拍攝光影效果,哪怕不一定是壞天氣,但若遇上陰天或下雨,便未必能呈現你想要的畫面。不過,有時候陰天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就曾有作品因為陰天而拍得比預期更好。這說明無論晴天或陰天,各有其獨特的魅力。
但也有些情況是天氣真的成為阻礙。例如我曾在荷蘭與西班牙拍攝,第一次去的時候天氣不佳,甚至有些景點因天氣關係而關閉,無法進入拍攝。結果我為了完成作品,不得不重返荷蘭三次,才終於拍到理想的畫面。而像海霧這種自然現象,也不是隨時都能遇到的,它可能只在一年365天中的某一天出現,你要剛好有相機在手、剛好有時間,才能捕捉到那一刻。
另一個常見的挫折來自人為障礙。這類障礙物種類繁多,例如停在畫面前的車輛、正在進行的裝修工程,或是臨時搭建的設施,都可能阻礙視覺構圖。有時候即使你事前做足準備,查好開放時間或是否有施工,仍可能遇到突發狀況。我曾在西班牙某個廣場準備拍照,結果當天竟然舉辦音樂節,整個場地被封鎖,完全無法拍攝。而這類活動資訊在當時並不容易查到,可能因為當地資訊不夠發達,網上也未必更新得及時,沒有人工智能幫忙的年代更是如此。
因此,旅行攝影不只是技術與美感的展現,更是一場與時間、天氣、人為因素博弈的挑戰。即使失敗,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而我也會繼續前往世界各地,希望下次能順利拍到心中的理想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