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Ting Chan
  • 02 Oct 2025
by Ting Chan

上月香港蘇富比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帶來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的五件珍貴作品,預展期間藏家們除了能於蘇富比旗艦藝廊親眼目睹這些作品,拍賣會上5件拍品全數拍出,以46,369,000港元成交(估價:3,600-4,750萬港元)。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表示:「Roy Lichtenstein是最具標誌性的美國戰後藝術家之一,在香港呈獻這組傑作可謂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人們得以探索他作品中這鮮為人知的元素,無疑會為亞洲許多藏家帶來驚喜。」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Image credit:
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

Roy Lichtenstein 亞洲靈感拍賣背後:蘇富比專家揭秘靈感與焦點作品

Roy Lichtenstein的作品總在拍賣市場掀起熱潮,這次「Roy Lichtenstein’s Asia Landscapes」拍賣的靈感從何而來?

Boris Cornelissen:我們很幸運能從Dorothy和Roy Lichtenstein的私人收藏中,帶來這五件作品到香港。這批作品延續了紐約和倫敦的成功拍賣,全數售出後,我們特別挑選這些亞洲主題的創作,讓本地藏家感受到Lichtenstein對東方文化的熱情。從他早年對中國繪畫的興趣,到晚期融入中國山水等元素的探索,這次拍賣就像一場文化對話,完美契合香港作為亞洲藝術樞紐的定位。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Image credit:
羅伊・李奇登斯坦《文人石》,1997年作(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策劃這場拍賣時,你個人最期待展示哪一件作品?背後有什麼特別故事?

Boris Cornelissen:我超期待1997年的《文人石》雕塑,這是系列首次在拍賣現身,在西方可能不像盆景樹那麼家喻戶曉,但對亞洲觀眾來說,它象徵了Lichtenstein半世紀對中國古典藝術的迷戀。之前我們在紐約賣出一件盆景雕塑,拍出420萬美元的高價,這件也曾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展出,絕對是驚喜中的驚喜。

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Image credit:
羅伊・李奇登斯坦《遠景與橋》,1996年作(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香港拍賣體驗大不同:從倫敦到亞洲的市場魅力與Lichtenstein風格共鳴

你對Roy Lichtenstein的藝術風格有何看法?他的作品在亞洲市場能喚起什麼樣的共鳴?

Boris Cornelissen:Lichtenstein的風格超有趣,他從流行文化汲取靈感,像班戴圓點看起來機械印刷,卻全手工繪製,這種反差充滿戲謔。比如《遠景與橋》,他用普普手法重現中國山水,精準卻幽默。在亞洲,他的漫畫元素和東方主題特別親切,呼應本地對漫畫和文化的熱愛,讓藏家感受到跨文化連結的溫暖火花。

最終,領銜拍品《遠景與橋》以30,875,000港元成交(估價:2,800 - 3,500萬港元)。5件拍品全數拍出這也是承繼朵樂絲與羅伊・李奇登斯坦伉儷珍藏於紐約及倫敦蘇富比全數成交之佳績,使累計總成交額達1.223億美元——遠超6,480-9,360萬美元的拍前總估價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Image credit:
羅伊・李奇登斯坦《反射系列:女孩(習作)》,1989年作(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作為蘇富比資深專家,你在香港的拍賣經驗與其他地方有何差異?你特別喜歡香港市場的哪些面向?

Boris Cornelissen:我在倫敦待了多年,那裡的現代當代藝術市場已根深蒂固,節奏穩健而悠閒。但香港完全不同,從2012年才開始西方當代藝術拍賣,僅13年就竄升為全球主要買家市場,速度快得讓人興奮。這裡的活力讓我愛不釋手,能首次將藝術家介紹給藏家,透過互動教育過程,一起探索作品價值,感覺像在共同發現寶藏。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藝術拍賣初體驗與當代藝術推廣:專家技能與市場敏感度

加入蘇富比前,你對藝術拍賣的理解如何發展?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你現在的專業視野?

Boris Cornelissen:在荷蘭長大,我最早接觸的拍賣較低調,沒那麼華麗。但蘇富比從80年代起就將拍賣變成盛大晚宴,邀請名流參與,增添戲劇性。這讓我學到,拍賣不只是交易,更是打造 spectacle 的藝術。現在在新藝廊的拍賣廳,那種緊張氛圍總提醒我,結合歷史與創新,才能讓客戶沉浸其中。

在你看來,藝術拍賣對提升大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有多重要?

Boris Cornelissen:拍賣絕對是關鍵橋樑,它不只定價,還透過媒體和事件,讓當代藝術走進大眾視野。像這次Lichtenstein作品,就能讓更多人了解普普藝術的趣味與深度,激發好奇心,推動欣賞與收藏文化。

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Image credit:
羅伊・李奇登斯坦《盆景樹(習作)》,1992年作(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藝術鑑賞獨門洞察與市場脈動追蹤:香港藝術生態的成功秘訣

作為資深專家,你在藝術鑑賞上有什麼獨特技能或洞察?

Boris Cornelissen:最核心的是練就一雙識別品質的眼睛,不只看藝術價值,還要抓準市場脈搏。市場永遠在變,找到藝術性與商業吸引力兼備的作品,就是贏家。這需要不斷觀察,從博物館展覽到客戶反饋,累積直覺。

你如何維持對藝術市場的敏感度?有什麼特定來源或方法來獲取最新資訊?

Boris Cornelissen:我緊盯全球拍賣結果,分析哪些超賣、哪些冷門。但更重要的是和客戶聊天,他們的需求往往預示趨勢,比如五位藏家追同一類作品,就知道熱度上漲。社群媒體如Instagram也是寶庫,視覺化新聞瞬間傳播,結合這三者,讓我總能領先一步。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專訪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Boris Cornelissen〡普普藝術先鋒Roy Lichtenstein背後故事與市場洞察
Image credit:
羅伊・李奇登斯坦《睡蓮與日式橋》,1992年作(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香港藝術市場繁榮關鍵與新世代建議:投入拍賣界的實戰準備

在香港的藝術文化環境中,你認為哪些因素促成本地拍賣市場的繁榮?

Boris Cornelissen:M+博物館是當代藝術的基石,尤其聚焦90年代中國作品,讓藏家在非商業空間欣賞頂尖創作。Art Basel當然功不可沒,但更低調的基礎設施如物流、保險和顧問網絡,才是香港稱霸亞洲的秘密。這些元素加上海外畫廊和拍賣行,讓一切無縫運轉,沒有其他城市能比。

最後,你對想進入藝術拍賣行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他們該如何準備面對挑戰?

Boris Cornelissen:這行業知識密集,先從藝術史和市場動態扎根,能聊得比藏家還深,就贏得信任。多看展、多談話,培養眼力。挑戰大,但熱情會帶你前行,記住,每件作品背後都有故事,等你去發掘。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Esquire Picks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資訊及禮遇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