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習慣只以成功來定義「成功」|卻忽略走向成功之路中經歷過的事

- 6 Aug 2021
香港在今屆東京奧運破盡歷史紀錄拿到非常好的成績,金銀銅牌的得主各自都贏得了巨大喝采聲之餘,我更感動的是看到許多即使最後落敗的選手,仍然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和鼓勵。
香港人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非常注重結果的群體。很多人喜歡以一個人有沒有「成功」來定義一個人是否「成功」。聽起來有點轉彎抹角,簡單講就是香港人崇尚的「結果論」。結果論是一種非常殘酷但是現實的觀點角度,其方程式計算很簡單,就是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最後沒有「成功」,那麼他的所有付出都是多餘的。

「成功」等於那一面金牌?
因為社會的進步,香港由早年單純相信只有入名校讀好書考好成績然後畢業當專業人士獲得高薪厚職才叫成功,近年已經開始慢慢接受到有其他的路向如演藝或是運動都可以屬於有意義的事業,但成功的路徑無錯是開闊了,但對於結果論的信念卻仍然堅定。
就以運動員為例,張家朗拿了奧運金牌,所以每個人都覺得他是成功了。但「成功」是甚麼?是那一面金色的獎章?是得獎之後那幾百萬獎金?是IG的follower激增?還是因為名氣帶來之後更多的收入機會?

甚麼才是真正的初心?
有幾多人曾經想過,其實劍擊運動,對張家朗來說是甚麼?所謂的初心,我們每個人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到底目的為何?真的是「成功」嗎?還是只不過單純地「喜歡」那件事?如果每一個人每開始做一件事,目的都是為了「成功」,我認為這種功利主義帶來的一定只有痛苦。

更進一步講,所謂「成功」這概念有沒有一種絕對性呢?就像張家朗在奧運拿下了金牌,那麼下一屆呢?如果他拿不到下一次的金牌,那麼他就是失敗了嗎?

做一件事,以「成功」作目標是應該的,但「成功」卻不應該是目的,「喜歡」才是。說「過程才是重要的」並不是給予弱者的安慰,反而是每一個有自己「喜歡」的事物的人都會明白。像維園踢波的阿伯,他們踢波需要成功嗎?如果不能拿金牌的話,他踢波來做甚麼?同樣地,張家朗第一次拿起劍,他的心態難道就只是單純地為了那面金牌?我相信不是的。


當我看到某些國家為了培訓得獎運動員,在那些「有資質」的小童還不過四、五歲時便開始不人道的訓練。就當他們最後真的拿下了金牌,這種「成功」又是甚麼樣的成功?是誰人的成功?
一場奧運比賽,拿下金牌的最後都只得一個單位,但餘下來的每一位參加者就是「失敗者」嗎?如果那運動員沒有自己的意志,只是個機械人般受命令訓練,那麼拿不到金牌的他肯定會被定義為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同一個理念也都主宰了香港的運動界系統,我當然知道資源不會是無限的,精英運動員必須要有成績才可以為項目爭取到更多資源,我們本身的體制奉行的就是弱肉強食。
一面金牌固然可以為運動員換取各種各樣的經濟回報,我也明白並不是每個運動員都可以有家人全力支持不用理會收入。但講到底,如果一個運動員花費許多的力氣而只是為了爭取那些金錢利益,為甚麼一開始不去紮鐵?

能夠有自己喜歡甚至沉迷的事,本來就是件幸福的事。如果能夠以這件自己喜歡的事作為事業,那就更加浪漫。這種浪漫與幸福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因為起碼這個人每一天起來面對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要是能在比賽場上拿到成績,那是錦上添花。

體制上我們改變不了甚麼,但起碼,對自己,對身邊人,當你知道他在努力做一件他喜歡的事,別去問他有沒有得到甚麼成績,只要那件事是他所愛的,給予他一點鼓勵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