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譚校長歌曲看「廢青」| 「廢青」,你不是沒有價值!
- 9 Nov 2018
最近由譚校長主唱的新歌曲「廢青」,覺得很有感覺,很能觸碰心靈,因為不論你是上班一族還是正在求學的一群,都會有曾停留在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的經歷、迷失在這個常鬥爭比賽中,亦自覺是「廢青」,奮鬥多年來仍是一事無成,默默耕耘那份不定時、長開OT、隨時Stand-by的工作,或是在那個填鴨式的教育裡力爭上游,仍比不上別人。希望能追逐自己的夢想同時,又被社會、金錢、家庭掣肘,這些矛盾和疑惑,無論在哪個年齡層,都會浮現。

無人希望做「廢青」,但無疑地這一代的人無論做些甚麼東西,都好像與這兩字連上了關係。一些反社會活動,會被人嘲諷「沒事找事來做」、「安份守己不就是好好的嗎?」;做一些背道而馳的事情會被看低、看小;年中才打拼自己的夢想就會被判為輸了在起跑線上。當這個「廢青」,絕不容易。

回想大學時期拼搏地一邊上part-time;一邊幫人補習;一邊上學,為的是寫靚個CV、證明自己不是「廢青」,不再依賴父母、對自己有承擔,連教授都說我們正是被「起跑線」的概念和萬惡金錢所影響的產物,返工多過返學,那份衝勁、疲累和辛酸,真的只有自己才能明白。

雖然「廢青」常常被人否定,但其實我們同時亦一直都給自己很多藉口,去保持不變的現狀,因為人最感安全的時候是留在自己的comfort zone,但這卻使人變得懶惰,當被標籤了為「廢青」就真的不再去爭取,向現實低頭。 曾聽過一個教授講關於香港的現況和香港人的特色,她說香港人常嗟怨香港競爭大、機會少,政府常削減我們選擇的權利或是預先挑選了一些選項,然後再讓我們從兩個爛蘋果中二選一,仿彿是這個地方、這個香港的市場限制了我們的去向和發展,但更限制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思想,你有發現嗎?

我們都有一個既定的想法:甚麼都是先向錢看。做甚麼事都會先想「會否有錢賺?」才付諸實行。中學、大學選科,會首選「有出路」的(雖然有很多科目被認為是「揸兜科」);工作會選收入好、穩定高的。就連剛畢業要找工,父母、姨媽親戚,甚至自己都會聳恿自己去做政府工或從事金融行業,因為大家都知,政府工人工高、福利好、坐一坐office又一天;而金融始終是香港的大賣點,會有一定的優勢。當你說你要創業、做自己喜歡的事,要向「別的」方向發展時,第一句評論你會聽到的是「能賺錢嗎?」或是「能養活自己嗎?」,因為這意味著你的收入可能會不穩定,就算付了100%的努力,收穫亦不成正比,簡直是「攞苦嚟辛」。相比之下,一份穩定的工作更乎合邏輯,但久而久之,我們形成了一個規限自己的思想,一直隨波俗流,人生就是上學上班上樓上車。

當一個稱職的「廢青」,相當於是燃燒自己的青春。雖然在這個充滿很多不穩定性因素的社會滴汗血拼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不放棄最後都會看到成功的彼岸,真的累了,喪失鬥志時便去輕鬆一下,然後再奮鬥。最重要是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不要到老去的時候才發覺自己浪費了青青,沒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點印記。最後如果真的沒成功,起碼成了老婆婆老伯伯坐在椅上回想過去時,都不會留有遺憾。
「誰成為傑青 不再重要
卻要一致驚覺於衰老的那天
誰沒懊悔就是靠今天見證」
「廢青」,我們一起加油奮鬥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