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征伐之旅

- 14 Jun 2017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哲學思想及行事方式上有著天壤之別,幾千年以來行走的征服他國的概念,是以「同化」為主調,講求紮根固守。國內的幾個少數民族自不用說,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存在歷史長得無從稽考。可以說,幾乎有人類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不得不佩服今天的中國領導人們,當年歐洲各國為了拓展地域疆界而一度將槍尖指向許多落後國家,中國今天的戰略也沿用同一套路。而且藉著各個成熟發展的國家再懶於進取,中國的目標則完全針對著世界上剩下的每一個落後的地區。將這些目標地方統合並給予一名字,他們早想好了,叫「一帶一路」。

對香港人來說,「一帶一路」除了令人想起梁振英那毫不討好的口臉之外就再無其他意義,不少人早就提出,「一帶一路」關我們咩事?事實上,「一帶一路」的確不關我們事,而且歐洲各國對此也同類冷淡相對。歐盟多國代表早前拒絕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簽署聲明,就是最好的說明。

以「新絲綢之路」來形容這次戰略經濟發展,中國口裡說的是要打通中國至歐洲的貿易通道,但為甚麼歐洲作為通路的另一端出口卻如此無動於衷?說穿了,就是因為已經發展得相對完備的歐洲並未能從這個由中國主導的戰略項目中得益,也找不到投入的理由。

中國這面打通貿易的旗號,其實是要給這通道中的發展中國家看的。經歷近代百年仍始終落後的眾多西亞及非洲國家,對於現代化發展一直有所憧憬。平均教育水平低下、社會基建不足、資源缺乏、政治環境不穩等,許多原因導致他們在過去一直發展不起來。然而以上種種,中國都說可以為他們解決。興建學校、提供技術、資助發展,甚至以巨大的軍事力量確保執政政權的地位,聽起來誘人又吸引,於是各國執政者紛紛加入。

不能斷言這情況下合作,這些發展中國家是否真能向前走,但最起碼,在強弱懸殊的姿態下,中國一定不會做蝕本生意。舉個比較多人聽過的例子:肯雅的鐵路就是最好的代表。
這條480公里長的鐵路,是肯亞獨立54年來造價最高的基礎建設工程,花費達40億美元,當然比起我們的高鐵幾乎可以說是平靚正,但這個數字卻是肯亞國家每年預算的五分之一。

哪有錢?肯亞國家斷估都無香港咁有錢吧,諗諗都知啦。於是,又是中國跑出來的時候,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大約90%的資金。然後還有使用中國的技術人員以至低技術的勞工,再加上修建鐵路需要的物資,中國獨攬了整個項目不可算計的影響力。說是要四年還清債務,但到最後實質要還幾多錢?要還幾耐?天知道。中國輸出的工作人員要在當地生活,慢慢形成社區之餘,中國政府亦不遺餘力地在文化方面大力輸出影響。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不斷被西方國家抗拒和抵制的孔子學院,歸根究底,這個在全球於2014年已經擁有475個分院的組織,被普遍認定為中國政府推行意識形態的工具。

至此,由經濟發展到文化推廣等各個手段的推擁之下,「一帶一路」明顯就是中國以現代手段佔領發展中國家的戰略方案。即使這些國家社會中已不斷出現各種反對聲音,但要停下這條巨輪,實在是難比登天。當美國還在老老土土拿著飛機大炮進攻中東的時候,中國已經用著更聰明更現代的方式統治世界。當然這戰略簡單來說是雄才大略,但不穩因素仍多,中國能以這招做到甚麼程度,值得大家等看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