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是入手買鋪開餐廳的好時機?
肺炎肆虐當下投資商舖市場?有危自有機,聽落老套卻非常實際。如果買樓是小學程度,買舖就等於大學程度。人棄我取,做足功課,現在就是出擊的時間!

受疫情影響,飲食業叫苦連天,餐廳酒吧,炒人的炒人,執笠的執笠。作為業界一份子,絕對是heartbroken。以為只有小店struggle?酒店餐廳同高級食府同樣告急。早前有公關公司就聯同多家餐廳,發起救救香港餐飲業的campaign。多種原因沒有參加,但私底下就去了當中幾家,support一下同業。畢竟2020年了,一沉百踩是無用的,有良性競爭互相推動,行業才會進步。
回歸正題,落筆時都有hesitate,這個時勢叫人考慮買鋪,實有人衝出來大鬧特鬧一番。但正如當年沙士買淘大,在所有人眼中都是自殺式投資,撇開所有ethical issue,那時入手的如今都成為馬後炮家口中的預言家和羨幕對象。再者,這裡都是以飲食業界一員的身份去分析一下機遇。

好,入重點講買舖。商鋪成交有否V形反彈、當刻入手是否撈底,都是terminology的遊戲。了解當然好,但最先應該要明白的,不外乎就是有些持有多個商鋪的業主對香港前景不樂觀,想減持又或者有人生意出現周轉問題,急需套現,變相市場上多了商鋪出售。對potential買家來說,就是眼見商鋪價格回落,而且有一定議價空間。記得有朋友send過來,北角英皇道有本身是拉麵店的鋪位放售,業主叫價由近8千萬到現在不用4千萬,確實誇張。
其他地段,不熟就不亂評估。到今時今日,你問我preference,還是會答你中上環,始終這是我在公在私最常出入的地方。中上環舖一向少交吉、少泡沫、收租穩陣,身邊朋友當年買些利街舖,銀行估價月租最多6至8萬元,他入手最後每個月11萬租出。過了這艱難時期,真心相信會有可觀回報,當然,還是要看閣下眼光。

講完陳年故,back to the future講個當下的實際例子:蘇豪區,伊利近街36號地舖。對,那家阿根廷餐廳。本身業主一年前反修例前以市價6,800萬放售,一直到近日肺炎疫情肆虐,再加上禁酒令,價值大幅縮水,最後要半價賣舖,3,400萬成交,據聞是禁酒令後區內第一宗舖位成交。砵甸乍街37-43號高層地下幾個連位巨舖都放售中,位置就在PMQ旁邊,星級餐廳如Louise和大班樓都在附近,絕對有潛力將本身已是食區的地段再推高去另一個層次。另外,安蘭街18號,星級米芝蓮食店重地,我基本上一個星期起碼去三次。餐廳老細和大廚幾乎都是朋友,聽聞也是從二月開始才唧牙膏式減租,他們有輕輕帶過,有樓層仍然在放盤,這塊已被耕開的肥田,絕對worth keeping an eye on。

有些lesson 101還是要重申。買鋪同租鋪始終不同,更需要看前景,說的是未來十至二十年的前景。正常來講,想由餐廳賺錢,就要由租客角度去想,考慮今日人流多少,消費力強弱。Vice versa,從一個投資物業的層面出發,希望透過食肆帶動生意和人流,令鋪位長遠將來會升值,所以買鋪位置同租鋪位置的考量非常不同。
心水清的你會發現,這對於一個restaurateur來說,想入市投資買鋪發展餐廳branding,不就是contradict嗎?是,也不是。Noma主理人Rene Redzepi講過:「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a better meal and a better world」。你明的,一齊加油吧。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