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失業率2025|失業率維持3.2%+破產宗數創新高 大新金融預警:恐升至3.4%

- 12 May 2025
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3月期間,香港失業率為3.2%,與去年第四季持平。
同期就業人數錄得約372.99萬人,失業人數為12.32萬人,勞動市場整體變動不大。旅遊相關行業,包括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的失業率輕微回升。建造業、金融業招聘意欲亦有所減慢。港府發言人表示,本地經濟活動於年初保持溫和增長,但指出受出口表現疲弱及高利率影響,部分行業招聘意慾轉弱,失業率走勢仍需關注。

大新金融(00440)在最新報告中指出,香港經濟正面臨外圍需求疲弱、本地消費復甦放緩、投資意欲減弱等多重挑戰。若上述情況持續,大新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溫嘉煒表示,不排除本地失業率會進一步上升至3.4%,接近2016年高位。
2016年期間,香港因應環球經濟減速、樓市調整及旅遊業放緩,失業率曾一度升至3.4%。當年不少中小企因生意下滑被迫縮減人手,消費市場亦明顯轉弱。大新金融指出,目前市況與當年有不少相似之處,警告企業若未見明顯復甦動力,招聘活動將持續低迷,對失業率構成上行壓力。

有觀點認為,這一數字可能未能全面反映實際情況。據報導,2025年3月的個人破產申請宗數達到886宗,創下三年新高,顯示經濟壓力正在加劇。此外,香港的總勞動人口自2020年高峰期的超過400萬人,下降至目前的約381.5萬人。
這意味著,即使失業人數增加,失業率可能因勞動人口基數減少而未有明顯上升。因此,僅以失業率衡量就業市場狀況,可能未能全面反映實際情況。在此背景下,建議在分析失業情況時,除了關注失業率外,亦應考慮失業人數、破產宗數及勞動人口變化等指標,以更全面地了解就業市場的實際狀況。

雖然失業率表面平穩,但中小企及零售、地產代理、物流等行業的人手需求已開始收縮。近月市場反映,部分企業選擇自然流失不補人手,有些更凍結招聘甚至縮減兼職及臨時工人數量。
有零售業人士指出,今年暑期兼職招聘較往年縮水三至四成,部分大型物流公司亦削減前線工人數量。行業內普遍反映,僱主傾向「寧願不請人,都不加重固定開支」,以應對市況不明朗。

此外,新興行業的職位增長雖然存在,但未能完全吸納傳統行業釋出的勞動力,結構性失業問題逐步浮現。
近年本港就業市場逐漸出現結構性失衡。傳統行業如零售、地產代理、餐飲等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而科技、金融科技、環保工程等新興行業則對技能要求高,轉型門檻大。
因此,即使個別行業有招聘需求,並未能即時消化基層及中層失業人口,導致部分年齡層及技能層的就業壓力加大。有勞工專家指出,即使失業率只升0.1至0.2個百分點,對個別群體而言打擊亦不輕,特別是中高齡打工仔及低學歷轉業人士,影響更為明顯。

針對就業市場轉趨疲弱的情況,政府近月推出多項支援措施,旨在減輕求職人士的經濟壓力,提升再就業及轉型的意欲。
首先,在支援中高齡人士方面,政府推出「中高齡就業計劃」,為年滿40歲或以上、成功重新就業的人士提供一次性1,000元津貼。資助用途靈活,包括剪髮、購買眼鏡、添置上班服飾及其他與求職有關的基本支出。計劃設有簡化申請程序,毋須額外資產審查或學歷要求,只需提供簡單證明即可申請。該計劃目的在於鼓勵中高齡人士重投勞動市場,減輕重新就業初期的經濟負擔,回應市場對中高齡就業困難的關注。

另一方面,針對提升整體勞動力技能水平,僱員再培訓局亦於今年加碼「再培訓津貼」計劃。由2025年起,合資格學員完成指定課程後,可獲每月最高8,000元津貼,金額較過往大幅上調。再培訓局現時提供超過700項免費課程,涵蓋物流、護理、零售、資訊科技、環保服務等多個行業,課程設有全日制及兼讀制選擇,方便不同背景人士報讀。大部分課程無學歷要求,只需符合基本失業或待業資格,即可報名參加。課程內容亦因應市場需求作出調整,如針對電商物流、智能倉儲管理、基礎AI應用、長者護理等範疇增設新班,力求增加學員轉職及就業的實際競爭力。

政府希望透過提升技能與提供短期經濟支援,協助失業人士、轉業人士、中高齡群體等在轉型期內穩定過渡,減緩失業率上升壓力。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失業率由1997年的2.2%上升至1999年的6.2%。2003年爆發SARS疫情期間,失業率曾攀升至7.9%,為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到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失業率亦一度升至5.3%。相比之下,2025年第一季度的失業率為3.2%,即使未及過往重大經濟衝擊時的高位,但市場人士指出,現時香港勞動市場面對的結構性問題較以往更為明顯,包括行業轉型加速、技術門檻提升,以及中高齡人士再就業困難等。因此,即使失業率升幅相對溫和,對特定群體的實質打擊或將更為集中而深遠。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