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樂純利暴跌30% |經濟疲弱下 港式快餐的出路在哪?

- 02 May 2025
作為香港家喻戶曉的快餐品牌,大家樂(Cafe de Coral)一直是本地飲食文化的代表。從茶餐廳式的親民飯盒到港式燒味,這家連鎖餐廳陪伴了無數香港人度過忙碌的午餐時光。然而,近日大家樂發出的盈警卻讓市場震驚:預計2024年全年純利可能按年下跌最多30%!這一消息不僅讓投資者捏一把冷汗,也讓我們不禁思考:這家香港餐飲龍頭到底怎麼了?背後又折射出怎樣的行業困境與未來機遇?

1盈警背後 經濟低迷與市場轉型
大家樂的盈警主要受到幾大因素影響。首先,香港經濟環境持續低迷,消費意欲疲弱。疫情後,市民的消費模式改變,許多人減少外出用餐,轉而選擇更便宜的自煮或外賣服務。尤其在高通脹壓力下,消費者對價格變得更加敏感,大家樂的「平民美食」定位正面臨挑戰。

其次,中港餐飲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也對大家樂構成壓力。《內地遊客消費模式改變,過去熱衷於體驗香港地道美食的旅客如今更傾向於新興網紅餐廳或高檔餐飲,這讓傳統快餐品牌吸引力下降。同時,內地餐飲市場競爭加劇,大家樂在內地的擴張步伐受到本地品牌的強力阻擊。

更令人擔憂的是,餐飲行業的成本壓力。原材料價格上漲、租金高企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讓大家樂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大家樂正面臨「內憂外患」:內部需要應對成本控制,外部則要面對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期待。

2從「平民美食」到「價值陷阱」?
大家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平民美食」的定位。無論是白領還是學生,都能在大家樂找到一份價格合理、味道穩定的餐點。然而,隨著消費升級和年輕一代對餐飲體驗的更高要求,這一定位似乎正在變成「價值陷阱」。年輕消費者更注重餐廳的環境、品牌故事以及飲食的「打卡」潛力,而大家樂的傳統形象在這方面顯得有些「老派」。

例如,近年來不少新興餐飲品牌通過社交媒體營銷迅速走紅。從主打健康飲食的沙拉店到充滿創意的港式fusion餐廳,這些品牌成功吸引了年輕客群。相比之下,大家樂的菜單雖然偶有創新(如推出植物肉漢堡),但整體仍以傳統港式快餐為主,難以在「新世代」中掀起熱潮。

此外,外賣平台的崛起也改變了遊戲規則。雖然大家樂積極與外賣平台合作,但高昂的平台抽佣進一步侵蝕利潤。更重要的是,外賣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消費者往往會選擇價格更低或品牌更具特色的餐廳,這對大家樂的市場份額構成威脅。

3大家樂的應對之道:轉型還是堅守?
大家樂集團對當前市場困境有著清晰的洞察。集團表示,受到經濟低迷及消費情緒疲弱的影響,2024年度香港及內地餐飲業表現顯著下滑。香港市民熱衷外遊的消費趨勢導致分店客流量減少,而內地市場的激烈價格戰則加劇了行業挑戰。這些因素對集團的盈利能力構成明顯壓力,尤其在下半年傳統節假日旺季,速食及休閒餐飲業務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

集團坦承,香港及內地餐飲市場已發生結構性轉變,並正成為新常態。為此,大家樂積極調整策略,聚焦提升營運效率、靈活應變能力及市場敏銳度,以適應消費者行為和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集團正優化其分店網絡,探索創新店舖模式,在高潛力地區尋求擴張機會,同時整合表現不佳的門店。憑藉多元化的業務組合及在香港和大灣區的穩固基礎,集團對克服挑戰、實現長期增長充滿信心。

為應對當前逆境,大家樂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推出高性價比餐品、優化菜單結構及推廣經典招牌菜,以吸引更多顧客。集團同時升級會員忠誠度計劃,通過個性化優惠和促銷活動刺激消費、提升銷售額。數碼化和自動化仍是集團的核心戰略,例如引入自助點餐機和升級手機應用程式,旨在改善顧客體驗、提升運營效率並優化成本控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集團的內地業務表現出較強韌性,不僅維持穩健的利潤率,還持續推進大灣區的分店網絡擴張,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針對內地市場,大家樂並未因增長放緩而卻步。集團正通過與本地品牌合作、調整菜單以貼合內地消費者口味,力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穩固地位。展望未來,大家樂計劃繼續優化分店布局,開拓創新經營模式,並在具增長潛力的地區尋找新機遇。集團強調,其多元化的業務結構和穩健的市場根基將成為應對新常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一前瞻性的策略與積極的行動,讓外界對大家樂的未來充滿期待。

大家樂的困境並非個別案例,而是香港餐飲業的縮影。近年來,香港餐飲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疫情衝擊、經濟低迷、消費模式改變,無一不在考驗餐飲企業的應變能力。然而,危機往往也蘊藏機遇。對於大家樂這樣的行業龍頭來說,這次盈警或許是一個重新定位的契機。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