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專欄】窺看各國央行及政府救市方案的背後邏輯及盤算 散戶獲利金融機構欲哭無淚

- 27 Mar 2023
矽谷銀行、Signature Bank、Silvergate Bank及瑞信先後分別陷入財政危機或倒閉,引發市場及投資者人心惶惶。有着2008年金融海嘯導致散戶傾家蕩產、血本無歸的前車可鑒,美國及瑞士政府或央行紛紛密切關注金融市場動態,主動協調及執行數次救市方案,以求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及保存投資者信心。

讓市場的無形之手解決市場失靈問題
市場的事市場自行處理。目睹美國及瑞士數次救市方案的協議,我們看到政府及央行希望盡量袖手旁觀,讓市場機制,即所謂的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自行調整並解決銀行系統連橫爆煲這個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問題。
大局為重,壯士斷臂也在所不惜。美國政府基本上任由Silvergate Bank、Signature Bank 自生自滅。然而,矽谷銀行的英國分部具有價值的部分最終由英國政府及央行牽手去尋找匯豐銀行的英國分部去收購,並一併處理壞帳及維持金融市場穩定。

耶倫在盤算什麼?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多番強調並不希望運用納稅人的錢去救市。起初不少人認為耶倫打算任由金融危機發酵,非也!耶倫正是希望避免重蹈2008年金融海嘯的覆轍,即運用稅納人的錢去拯救當時陷入嚴重財困的房利美及房貸美。
當時嘅救市方法,引來左翼民粹學者和政客討論,納稅人亦覺得不公平,因為勞動階層的辛苦血汗,到最後要幫華爾街的銀行家埋單。當華爾街銀大到不能到的時候,納稅人就要幫他們墊底。
相反,當華爾街投行成功牟取暴利,可以向員工及董事發以年數計算的花紅或酬勞,納稅人卻沒有從中得益,可謂名副其實的「公就你贏,字就我輸」。

中央銀行還有什麼靈丹妙藥?
剛才詳述,中央銀行是次主要利用市場機制去作為白武士拯救財困銀行。然而,中央銀行也有作好數手準備去維持金融體系穩定。
例如:中央銀行可以注資於銀行體系,提供一些流動資金。然而,最後各國政府或央行也未必運用那些流動資金。因為各國政府利用那筆流動資金去作為暫時財政穩定的象徵,從而穩定當刻投資者的信心。
我們作為投資者,大致能窺探今次各國央行利用什麼方式去救市,以及救市的宏觀方向,細節上也許有別,但大方向不變。因為大家的共識是將銀行財政危機的風險及損失交給機構承擔,盡量不要讓一般普通階層、存戶受損。
如果大量存戶同時虧損,就有機會出現社會動蕩。如果存戶無法取錢的話,更進一步連鎖反應也許瞬間出現,更多銀行財困或倒閉或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等等,因此政府現在找金融機構去收購財困銀行,處理壞帳。
以瑞信為例,大部分瑞信的 AT1 債券為不同金融機構擁有。現在瑞信 AT1 債券瞬間成為廢紙,之後不論是瑞銀或是收購SVB 英國分部的匯豐銀行的下年業績必然欠佳,但至少大家可以拖延目前的財政危機,穩定投資者信心,之後如果金融體系再出現任何問題,到時繼續見步行步,見招拆招。
最後暫時吃虧的是收購財困銀行的銀行同業,而散戶繼續絲毫無損。相信這算是歐美央行及政府的另類割韭菜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