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員的悲歌:為何收入低於大部分人?如何在每月僅HK$7,000的收入中生存?

- 15 Aug 2024
當我們看到香港運動員站在國際賽場上為香港爭光時,往往忽略了他們背後所面對的現實:收入不穩定、待遇低微、職業生涯短暫等問題。事實上,很多運動員的收入甚至低於香港平均水平,這不禁讓人深思:為何為香港爭光的運動健兒,卻要面對如此慘淡的生活?
港隊劍擊代表何瑋桁說,為了節省開支,他除了不外出吃飯,更要另外兼職賺外快;相比起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楊祖賜最近所言:「嚴格嚟講係無咩要洗錢,佢應該能夠好從容咁去做一個運動員」,絕對是有所出入。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據,2023年香港的全職打工仔平均月薪為19,600港元。然而,對於許多香港運動員來說,這個數字已經是他們無法得到的「奢侈收入」。

根據《CEOWORLD Magazine》最新發佈《2024年全球平均薪資最高/最低國家》榜單顯示,香港的平均月薪在全球排名第23位,一年收入約為49,000美元(約合38萬港元)。
然而,儘管香港人的收入看似不錯,但實際上生活成本卻居高不下,位列全球第五。
這意味著香港人賺取的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被高昂的房租、食物和其他生活開支所吞噬。相比之下,其他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如新加坡和瑞士,其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更高。

報告還指出,香港人每年平均賺取的收入比新加坡少了約12萬港元,而在購房、租金和日常消費等方面的支出卻遠高於全球大多數國家。
這種高收入與高成本的矛盾,使得香港居民即使擁有較高的收入,也難以享受相應的生活質素。這些數據突顯出香港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成本之間的嚴峻平衡問題。

對香港的基層運動員一定更加辛苦,他們的月薪僅為7,130港元,這個數字比全港平均收入低了62%以上。
即使是被列為精英運動員的「精英甲」組別,月薪也僅為44,500港元,雖然高於全港平均,但與他們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相比,依然顯得微不足道。

香港運動員的收入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這使得很多運動員不得不在訓練之外尋找兼職工作,以補貼生活開支。
這種經濟壓力,讓不少有潛力的運動員在職業生涯的黃金期,無奈地選擇退役或轉行。運動員的工作強度極高,尤其是在備戰大型比賽的階段。
他們每天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除了體能訓練外,還需進行心理調適、戰術訓練等多方面的準備。然而,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卻沒有相應的待遇保障。

在職業運動生涯結束後,運動員需要重新適應社會,然而,他們的職業技能往往局限於體育領域,轉型困難。
前港隊三鐵選手兆皓在退役後選擇成為飛機工程師,而前香港足球代表隊隊長陳偉豪則投身地產行業,成為中原地產的經理。
這些成功轉型的例子固然值得肯定,但並非所有退役運動員都能順利過渡。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曾經的精英運動員,也可能在退役後陷入低收入的困境。
除非你是張家朗,兩屆冠軍就得到了過千萬回報,但香港運動史上又有幾多個張家朗?

作為香港羽毛球界的頂尖選手,李卓耀在接受訪問時強調,香港運動員的收入過低,僅7,130港元的月薪根本無法支撐基本生活。
他指出,運動員的工作強度高,付出應得到合理的待遇,至少應達到香港的最低工資水平。
李卓耀還表示,許多基層運動員因收入太低,不得不放棄運動生涯,這對香港體壇發展極為不利。
此外,他建議為各項運動增設專屬物理治療師,以確保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期間能得到及時支援,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

香港運動員為香港的體育事業付出了無數的汗水和努力,他們值得更好的待遇和保障。
社會各界應該更多地關注這些運動健兒的困境,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收入保障和職業發展機會,讓他們在為香港爭光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應有的尊重和支持。
這樣,你或許明白江旻憓選擇入馬會做助理經理是一個十分精明之選,至少是一份可以長做、準時出糧又穩定的工作。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