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界KOL掘金術】從8000萬年薪到衝擊主板上市 拆解YY Lam點樣將「教育內容」變成「資本故事」

- 12 Aug 2025
從Labubu到Chiikawa,IP經濟學在近年席捲潮玩、文具、NFT等消費領域,如今這場現象級邏輯正快速滲透至一個看似傳統的行業:補習。
2025年暑期,在學生與家長爭分奪秒搶報名的補習熱潮背後,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品牌IP化實驗正於香港展開。而這一切的中心人物,是傳承教育(8195.HK)旗下的中文導師YY Lam(林溢欣),他不是一位普通的補習老師,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內容IP。

補習課堂變Live Show
補教IP的形塑工程 YY Lam的課堂不只是知識傳遞,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現場演出。他設計歌唱比賽、補習社陸運會、觀賞世界盃、現場拍片直播,每一堂課堂都自帶儀式感與流量價值。學生不只是學員,更像觀眾與粉絲。
這種「教育娛樂化」(Edutainment)模式與潮玩文化極為相似:打造角色性格、注入故事情節、創造排他體驗,讓知識成為內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

內容IP如何轉化為現金流?YY Lam的收入與資產化路線
據市場估算,YY Lam 2023至2025年合約期內固定報酬逾5,700萬港元,加上學費分紅(據悉達45%),年收入上看8,000萬港元。若視其為個人品牌公司,幾可與一線藝人或直播KOL並肩。
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收入,而是透過課堂爆紅轉化為傳承教育的增長引擎。2025財年,傳承教育收益按年增長20.6%至3.43億港元,當中1.22億來自YY Lam主導的DSE補習服務,這是IP資產化最直接的財務映照。

補習變IP,教育變內容生產線?
補教IP化的成功也引發另一問題:能否複製?Labubu的成功背後是設計團隊、聯名企劃、內容營運;而YY Lam是否能被scale up?這正是傳承教育邁向主板的關鍵風險。
過去英皇教育、現代教育等公司皆因過度依賴單一名師或缺乏品牌延展而難以實現估值溢價。YY Lam的獨特魅力如何向線上內容轉化?如何建立教材團隊、品牌代言或自媒體平台,創造多元收入來源?這是名師IP化邏輯能否進一步推進的試金石。

社交媒體是教育新舞台,Labubu化是教育新敘事 與Labubu潮玩排隊熱潮類似,YY Lam補習社在太子、荃灣、九龍灣、銅鑼灣等地出現的報班長龍,幾乎每週都在Instagram、X、Threads刷屏。這種自帶話題性的「教育社交物件」效應,使其遠超一個導師或補習品牌,而變成中學生文化現象的一部分。
補習不再只是教育交易,而是一種內容消費、品牌參與和社交認同的集合。YY Lam無意中完成的,是將「補習」從B2C教育服務轉化為C2C社群文化的一環。

從YY到IP:教育投資的新敘事實驗
傳承教育已申請主板上市,不發新股,但希望透過市值擴張與品牌深化進一步吸納長線資金。非執董陣容包括前港姐麥明詩、議員鍾國斌、分析員鄧聲興等人,反映其不單追求教育業績,也企圖構建一個具有媒體敘事力與資本吸引力的文化內容平台。
補習IP化仍屬於早期階段,但它為教育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估值方式:不是以「課堂數」或「分校數」來評估,而是以「品牌熱度」、「流量變現」、「社群影響力」來計價。

YY Lam的崛起標誌著香港補習界進入「內容即品牌、品牌即資產」的新時代。補習界的下一步,可能不是開更多分校,而是建構一個可延展的教育IP矩陣——從線上課程、實體教材、品牌聯乘、代言活動、社群經營,到甚至出版與紀錄片,完成從「教學者」到「文化角色」的蛻變。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