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華控股的轉型之路】港人北上消費潮下的翠華 能否逆轉經營困境?

- 20 Sep 2024
香港,一個以其多元化飲食文化而聞名的城市,近年來隨著經濟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從街邊的小吃攤到高檔餐廳,飲食業的生態系統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曾幾何時,香港的飲食業與零售業是「繁榮」的代名詞,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遊客,都對港式飲茶、燒臘及海鮮大排檔情有獨鍾。
然而,隨著一場社會運動的發生,餐飲業的運作模式發生了變化,接著又遭遇疫情的衝擊,全球封城長達一年多。人們原本以為解封後香港會重回往昔的繁華,然而因為封城期過長、消費力下降,整個餐飲市場出現萎縮。
此外,港人北上消費變得愈加方便,隨著1小時生活圈的形成,加上港車北上,結果香港的繁華景象未能恢復,尤其是每逢星期五至假日,香港的街道猶如死城一樣,許多餐廳因無法適應新的消費模式而關閉,令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提到香港的飲食業,不禁想到翠華控股(1314)。自1967年成立以來,翠華從旺角的一間小冰室發展至今,成為業內首個上市的茶餐廳品牌。在此過程中,翠華確實為食客提供「快、靚、正」的餐飲體驗。
最令筆者特別懷念的是,當年與友人到老蘭夜蒲後,必定會到中環威靈頓街頭的翠華用餐。該餐廳樓高三層,燈光充足,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獵物」的「真面目」。仍有醉意的我總會點一碗「醒酒羅宋湯」、沙嗲牛配凍OT,為一夜的完美劃上句號。這種獨特情感,無論是幾多碗18座狗仔粉或火鴨翅也無法相比。

然而,面對當前不少茶餐廳因經濟壓力而關閉的困境,翠華也未能幸免。
於2018年高峰期,翠華擁有30間店,但之後一度縮減至僅6間,門店數量減少了八成。在2020年疫情高峰期間,品牌更一口氣關閉12間門店,放棄油尖旺、銅鑼灣等旅遊旺區的地舖。
翠華控股的大股東兼主席李遠康持有的位於中環德輔道中的章記大廈地下及地庫的約7000平方呎商舖,於2023年9月以3.7億元轉售給香港知名銀行家利國偉的妻子利易海倫及其相關人士。
該商舖曾由翠華自用多年,並於2021年結業後交吉。最近該舖以每月超過50萬元租給前翠華行政總裁駱國安旗下的貳號冰室,較2021年時期的舊租金110.7萬元大幅下滑約55%。

儘管大幅縮減門店似乎對翠華有止血作用,但仍然面臨挑戰。
翠華控股於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全年業績顯示,擁有人應佔溢利約3910萬港元,同比下跌35.5%;第二次中期股息為2.5仙,去年同期則未派息。雖然翠華總收益較去年同期上升約12.8%,達到9.541億港元,但其指出,自恢復通關後,每逢節日的北上港人遠超來港旅客,業務確實受到人流減少的影響。
雖然本年度翠華在香港再關閉八間餐廳,但同時開設了三間名為「揚食屋」及「堅信號」的新餐廳。

現時,翠華集團在港澳、內地及新加坡經營合共72間餐廳,其中香港有29間,較去年同期少五間,內地有36間,較去年同期少三間。過去一年,翠華進行品牌重塑,精心打造「華仔公仔」,並積極尋求跨界合作,與香港快運航空達成戰略聯盟,乘客在飛機上可以品嚐自費購買的堅信號生煎包。
同時,翠華早年在機場及港珠澳過境站設置的店舖,因為出入境人流的增多而實現了業務增長。此外,集團計劃在內地、香港、澳門及新加坡政府積極策劃一系列促銷活動,以刺激當地消費並吸引遊客,並審慎規劃新店開張計劃,計劃重返中環和尖沙咀兩大旅遊區,並翻新位於澳門星際酒店及銀河酒店的分店,同時積極拓展副品牌,其中堅信號計劃在澳門和新加坡開設分店,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

隨著港人北上消費成為一股潮流,假日在香港消費的人流因而削弱,特別是在聖誕節、農曆新年及復活節等假期,北上的港人遠超來港的旅客,雖然內地自由行政策的放寬,但截至2023財年末,翠華控股在中國內地擁有39間餐廳,數量超過香港市場的34間,這足以顯示翠華已將中國內地市場視為核心發展市場。
然而據財報顯示,翠華來自中國內地市場的收益表現不佳,2015財年尚有超過5億港元的收入,2023財年則不足4億港元。面對國內如此眾多的競爭對手,翠華亦面臨降價潮及「價格戰」的激烈競爭,然而翠華一直走中高價格路線,菜品套餐售價明顯偏高,集團在當前情況下仍計劃加快進軍海外市場及粵港澳大灣區,以擴展客源,對於其能否提升競爭力,筆者對此抱著懷疑態度。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