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身市場的轉型】Pure Fitness欠租風波+舒適堡全線結業 大型健身室如何在競爭中生存與發展?

- 06 Sep 2024
近日,隨著Physical舒適堡全線結業的消息傳出,香港健身業界再度引發熱議。而與之同時,另一健身業巨頭Pure Fitness也因欠租問題被業主冠君產業信託入稟高等法院,要求追討逾1,358.6萬元。這一消息震撼了不少健身愛好者,甚至有人擔憂Pure是否會步上Physical的後塵,結束在香港的營業。

Pure的困境:欠租與市場變化的雙重夾擊
根據報道,Pure Fitness與冠君在2015年6月簽訂了長達11年的租約,租用中環中國工商銀行大廈和冠君大廈的部分樓層,租期至2026年12月31日。然而,由於拖欠租金和管理費等,Pure如今面臨法律訴訟。Pure方面表示,雖然大部分業主對其進行的租金檢討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個別房東的協議尚未完成。Pure的執行主席Colin Gran強調,疫情後的租約條款已經「不再合理」,但同時也重申,Pure仍將繼續正常營業。
這一欠租事件,也揭示了健身行業在疫情後面臨的租金壓力和營運挑戰。

24小時健身室的崛起
根據《香港健身Guide》的調查報告,香港的健身市場在過去兩年持續增長,2023年達到41.8億港元。然而,24小時健身室的迅猛崛起對Pure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相較於Pure的21間分店,24小時健身中心價格更實惠,且會員可以跨店使用,吸引了不少健身愛好者。這種靈活性使Pure的傳統健身模式在競爭中顯得略顯劣勢。

Physical與Pure:大型健身室的未來何去何從?
與Pure面臨的問題類似,Physical舒適堡的結業標誌著大型連鎖健身室時代的衰退。與California Fitness和Goji Studios等先後結業的情況相似,這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健身連鎖品牌如今面對著市場轉變和競爭壓力。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租金壓力的增加,以及競爭對手的不斷創新,傳統健身模式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Physical的倒下,無疑給Pure等健身巨頭敲響了警鐘——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成為了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Pure或許能夠利用當前甲級寫字樓租金回落的機會,以更合理的價格擴展網絡並鞏固現有分店。然而,這僅僅是策略中的一部分。隨著健身消費者更加注重靈活性和價格優勢,Pure需要在服務內容上進一步創新,才能在這場競爭中佔得一席之地。

租金與市場轉變
無論是Physical的結業還是Pure的欠租危機,香港的健身行業正站在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市場需求的變遷、租金壓力以及新興健身模式的挑戰,無一不在推動業界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未來的大型健身室是否還能如往日般蓬勃,抑或只能成為昔日的回憶,或許要看其是否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並找到新的突破口。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