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玩具的奧妙: 甚麼是Art Toys、Art Editions?

karen tsang
  • 3 Jun 2021
by 筆華棋

蘇富比拍賣六年前的「NIGO Only Lives Twice」專場,令Kaws的四呎Companion Figure炒至過百萬港元,自此各大拍賣上也會不斷看到Kaws Figure和BE@RBRICK蹤影,衍生了更多所謂「Art Toys」或「Art Editions」。

寫藝術,其實是一件很「虛」的東西,就像品評一個女生,每個人都有不同審美

寫藝術,其實是一件很「虛」的東西,就像品評一個女生,每個人都有不同審美觀,寫到天花龍鳳令你無限遐想,到最終能夠讓你有生理反應的,不等於其他人會有丁點感覺。

所以,從接到這個專欄邀請時,我便提出了一個角度,就是不如試試講解藝

所以,從接到這個專欄邀請時,我便提出了一個角度,就是不如試試講解藝術如何和不同界別的結合,例如第一回有藝術和「鞋」,上期則有藝術和唐樓,今次想討論的並不是最新穎,卻是最常見的「玩具」。

十年前,大家聽到「玩具」一詞,可能會立刻聯想到Gundam、聖鬥士星矢、超合金、Lego等

十年前,大家聽到「玩具」一詞,可能會立刻聯想到Gundam、聖鬥士星矢、超合金、Lego等等,即使那時已經有Kaws的玩具,甚至BE@RBRICK已經盛行,但大家都不會以玩具來稱呼這些擺設,可能較常聽到的是「Figure」。鑑於蘇富比六年前的「NIGO Only Lives Twice」拍賣,成功令Kaws起死回生,並將其四呎Companion Figure炒至過百萬港元,成為一時佳話,連帶的就是將「Figure」成功進入拍賣會;自此,除了四大拍賣,連日本的SBI Auction,以及台灣、美國較小型的拍賣基本上也會不斷看到Kaws Figure和BE@RBRICK蹤影,價錢未必一次又一次破紀錄,但實際說明了玩具已經藝術化,而藝術亦可以被玩具化。

很複雜嗎?來一個更貼地的比喻,名牌子會出second line去吸納次一等消費的顧

很複雜嗎?來一個更貼地的比喻,名牌子會出second line去吸納次一等消費的顧客,而fast fashion品牌會重新包裝出一條貴價line,到最後亦說明同一件事:就是最貴的不是個個買得到,最便宜的不是個個稀罕,於是中價市場便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了。

亦因為此,今時今日就衍生了更多所謂「Art Toys」或「Art Editions」的東西。以往,大家都會

亦因為此,今時今日就衍生了更多所謂「Art Toys」或「Art Editions」的東西。以往,大家都會認知版畫(Print)這回事,大概是一個畫家,他每一幅畫只有一張,沒可能所有人都擁有到吧,於是推出版畫,然後分Edition Size,即是出多幾張,這樣既可以更多人擁有,又有更多人間接幫手宣傳該畫作和畫家,重點是價錢通常是十分之一,或更便宜。每每剛玩這個遊戲的朋友都會由print開始,價錢當然是最大原因,而且作短炒的話,print的爆炸性的確可觀,例如村上隆旗下最吃得開的門生Madsaki,最近推出了幾個系列的print,當中的勞力士手錶系列便幾倍上升,炒至一套七萬元港幣三張,而入場價都只是數千元一張;又例如因為一次蘇富比特別預展而爆紅的年輕英國藝術家Mr Doodle,一張print也可以輕鬆炒至過十萬元港幣,所以亦導致更多朋友近年想玩「藝術」這個遊戲。

說到Art Toys的話,不得不提比利時公司Case Studyo,並不是跟風,反而是多年前已經

說到Art Toys的話,不得不提比利時公司Case Studyo,並不是跟風,反而是多年前已經投身這個行業,先有和Kaws太太Julia Chiang推出鏡子,又有Todd James的雕塑,近年則和很多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合作,例如Daniel Arsham、空山基、Tomoo Gokita等等,當中的Art Edition亦炒至數十萬港幣不等,絕對是有價有市。而這些公司除了提供一些較為affordable的藝術品(幾千元港幣有交易)之外,其實亦成功塑造了一個「造星者」的角色,因為他們不一定和超大牌的藝術家合作,很多時可能是對於觀眾來說寂寂無名,甚至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合作,但這亦幫助新收藏家去留意一些價錢仍然是相對怡人的藝術家,往往成為投資的好策略。

寫藝術的確是很虛的一件事,而買藝術亦不見得是很實在的一項投資,往

寫藝術的確是很虛的一件事,而買藝術亦不見得是很實在的一項投資,往往大家開始時,都想買最流行最好的,但我常跟朋友說,買最當打的藝術品就像買Hermes Birkin一樣,每個人都想要,而每個人走入店舖都不會輕易買得到,當中涉及很多「配貨」、人際關係等等的繁複東西,到最終買到了一件心頭好,前期所花的錢又會否值得呢?所以我覺得近年Art Edition的風氣不應該視為商人用來印銀紙的一條血路,反之,其實對於新收藏家而言,由這個起點出發,除了認識藝術圈的運作外,往往亦可以刀仔鋸大樹,然後正式投身藝術界,買更好、更貴的東西。

photo by getty images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雜誌立場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Loading...
YOU MAY LIKE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資訊及禮遇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