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公司的管理技巧】想小公司變大企業?要學懂做少一點

- 7 Sep 2021
很多人也許都像我一樣,一開始規模細細,所謂公司只不過是拿個商業登記,到頭來還是一腳踢。沒辦法,老竇不是李嘉誠,細有細做。但事業慢慢建立之後,網絡成長自然會為你帶來更具規模的工作。訂單大了,看起來賺錢的機會大了,心也紅了,但最後你的公司能否藉著這種機會擴展成長?這就很看你是否有「老闆的心胸」了。
問一下自己,你最慣常的期望,到底是「自己多做一點」還是「自己做少一點」?

「做多點」好定「做少點」好?
驟耳聽起來,前者應該較為值得欣賞,因為較有拼搏精神,後者則相對懶散。先不講這種印象是否正確,其實這卻斷定了你的公司未來發展可能性。
傾向「自己多做一點」的人,為了節省成本令自己賺多一點,短期內的確是有機會讓更多的錢流進自己口袋。但期望「自己做少一點」的人,才是真正擁有「投資者」的本質,並同時擁有更大的發展可能性。

為甚麼會因少失大?
營運公司多年讓我學懂的一個道理,是個人能力非常有限,首先我們不可能擅長勝任所有種類的工作,在不同的領域任用專業的人幫忙,是確保質素的手段。為了賺到更大部分而讓自己負責最多的崗位,到頭來難免在某些位置要妥協於品質,如果客人不再回頭,這就是典型的因少失大。

做少點背後的真理
即使你的確才華洋溢事事超班,問題是時間卻是絕對客觀的,假設工作規模你勉強應付得到,但以機會成本來說,你其實是放棄了尋找更多訂單的機會。
所謂「自己做少一點」,並不是指你真的可以蹺起二郎腿等著數銀紙,背後的真理,是指你應該要評估整個公司運作中各個崗位所能帶來的「價值」。當一間公司發展到某個規模,作為老闆的你,價值就會愈加傾側向你的「代表性」,也就是所謂的「品牌」,與及你的「脈絡」。

學懂放手
你可能會問,既然合作伙伴因為「你」而來,你不親力親為又怎樣可以合乎對方的期望?關鍵在於親力親為到甚麼地步。作為領導者,監督整個工作是基本責任,當需要在前線投入時你亦得全力以赴。
但一些細節如果並不存在誰人跟進的差異時,這些單單耗費時間的地方你就不應攬上身。甚至在一些明知道下屬表現比你更佳的位置,就更加需要放手讓專家們去處理。畢竟最終作品出來,客人並不一定需要知道你如何分配崗位,而是整個項目都是以你或公司的名字來作代表,並能交出讓客人滿意的成品就足夠了。

把前線工作交給有能者,然後將時間用於管理的工作,以及尋找其他生意,這才是讓你公司慢慢由小公司走上發展軌道的理想方案。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