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浩文專欄】於香港要做躺平族也不容易!「躺平」現象是年輕人不爭氣,還是社會太大壓力?

- 11 Jun 2021
「躺平族」是最近幾個禮拜內地網絡論壇的熱話,說「躺平就是正義」、「躺平就是王道」,沒有工作,不結婚、不消費,也一樣過得很開心,先會體會到真正的人生。一如過往,每當我有這一類關於新世代的疑惑,我都會找我的年輕助手問一問,看看他的看法, 順便了解一下如今的年輕人在想甚麼。

如果一直有讀我專欄的讀者,應該會記得早幾年小助手跟着我在台灣做投資講座時,我們也曾討論過台灣的「小確幸」,如今的「躺平族」其實也是類似。不只台灣、日本也有「平成廢柴」,韓國也有「N拋世代」;

所以這種心態、這種風氣,我覺得根本也是已發展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點解?歸根結底,都是源於年輕人感覺缺乏上流的可能性,夢想總是被翻不過的高牆擋著,對社會及自己越來越失望,慢慢衍生了這樣消極的態度來面對。但平心而論,有頭髮邊個想做瘌痢。

那麼我們的香港,又有沒有類似的詞語來形容年輕一族?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一早就已經有一個詞語,那就是要經常被看低的「廢青」?只不過要做到「躺平族」,老實講一點也不容易。畢竟香港日常消費不低,即使是兩萬元的人工,衣食住行也可能只是剛剛好夠用,生活質素也不會太好,能夠躺平的,大多家裡的財政狀況都不會太差,所以普通人如果想真的躺平,是很難在香港生存下去的。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到底「躺平」對不對?國內官方媒體對躺平主義非常關注、應該說是非常擔憂;其實原因好簡單,這種風氣如果在社會蔓延,在宏觀國家層面一定不會是一件好事。在高速發展的年代,人口老化及低生育率已經在社會結構上造成壓力,若果主要勞動力,也就是年輕的一群,開始「躺平」,並帶着消極的態度過活,日子久了,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經濟放緩。但反過來如果在個人層來說,每個人其實只是需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所以選擇怎樣的生活模式,第三者其實不應多加意見批判。

我只是想,出現這樣的想法和社會氣氛,到底是誰的責任?是年輕人不爭氣,還是社會太大壓力?我想若果整個社會,甚至在不同國家都有類似的想法,是一種普遍問題的話, 那的確反映了大企業、資本主義下的困境。雖然在外國沒有這種消極態度,但也有早幾年的佔領華爾街、和最近GME/AMC股票事件,訊息都是一樣,都時想給大企業知道「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和對抗消費主義。

作為一個理財顧問,我工作的最根本就是要幫客戶規劃人生;我一直都鼓勵大家在年輕時盡力勤奮努力,要相信先苦後甜的大道理,才能做到老有保障、老有所依的人生。但如今的風氣,我也不禁擔心,我們年輕時的獅子山精神,相信天道酬勤,在我兒子的年代還會存在嗎?社會還會給予空間與耐性,讓年輕人犯錯及改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