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迷都應留意!愛爾蘭威士忌正悄悄復甦,你又有多認識嗎?

- 3 Sep 2020

生命之水發源地
相傳在6世紀左右,已有愛爾蘭僧侶發明出蒸餾技術,甚至歐洲其他國家的烈酒也可能源起於此,這些太為久遠的歷史當然難以考證,但歷史上最早建廠的威士忌蒸餾所Bushmills,自1608年一直屹立愛爾蘭,深入民心的程度甚至是連當地紙幣背面也印有酒廠的剪影。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愛爾蘭在19世紀末更是最全球威士忌出口量最高的地方,數字上遠遠拋離我們熟知的蘇格蘭。

幾乎快要完蛋的威士忌工業與復興
可一戰後的蕭條、愛爾蘭的獨立戰爭和內戰、美國的禁酒令卻為當地酒業帶來接二連三的打擊,到了80年代初甚至只剩下Midleton和Bushmills兩間酒廠。直到1987年Cooley的落成才開始令情況有點改變、標誌著百年以來首間蒸餾廠的建立的同時,眾多跨國酒業鉅頭如Pernod Ricard、Diageo、Suntory也慢慢把觸手伸進這市場,更好的宣傳資源加上威士忌的確日漸流行,終於迎來了重生。

Irish Whiskey近年的急升與新酒廠誕生潮
根據當地機構Irish Whiskey Association的紀錄,出口數字已由2008年約4.4百萬箱,直至去年底已升至近1千萬箱,主要市場為美國,雖然當中最大宗暫時仍然是作為Blended的Jameson(佔約8百萬箱),但仍可見Irish Whiskey的號召力。與此同時,由2010年底到2019年夏季的這不足十年間,亦已有29間新的威士忌廠成立,可見市場對當地出產的前景仍然非常樂觀。

新力軍之最 Teeling
比較眾多仍默默無聞的新品牌,以家族姓氏命名的Teeling,從一開始就決意帶領愛爾蘭威士忌浴火重生。由於曾是Cooley的老闆,他們擁有著不少舊廠的原酒,亦在市場未流行時買下了大批Bushmills的原酒,所以即使位於Dublin的酒廠2015年才正式落成,他們早在2012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作品。在注重傳統工藝的同時,亦嘗試加入一些新元素,像是紅酒、啤酒等不同類型的過桶,最近也推出了不少較高年份的Single Malt,而作品的總量甚至已超過300款!

風土先鋒 Waterford
另一個較出眾的是年初才面世的Waterford,不單強調風土、甚至刁鑽得用單一農莊的原料去製作不同批次。創辦人Mark Reynier原是Bruichladdich的擁有者,在賣盤後不久便買下Guinness的一個設施改建成新酒廠,除了帶回Bruichladdich一對舊的蒸餾器,更將業內並不多人看重的風土概念再次深化,和愛爾蘭當地數十個農莊合作購入大麥、甚至更派專家監控和指導每一塊田地的生長狀況,雖然風土對口味的實際影響暫時難下定論,但至少討論度十足!

有關愛爾蘭威士忌的小誤解
正因為整個行業在幾十年間轉變了這麼多,大家的認知很大機會已追不貼現實情況:好像全是三次蒸餾和不使用泥煤經常被描述為當地威士忌的特色,其實根本不曾有如此規定,不單是新酒廠們有推出二次蒸餾或重泥煤的作品,甚至連各個大品牌都在嘗試一些新的工藝;而在大眾印象中愛爾蘭威士忌亦可能和廉價作品掛,事實上很多品牌在度過之前的低潮後,近年都開始走更精品化的路線、並推出更多高年份款式,更有不少酒評家預言將會帶來新一波潮流。

全球獨有Single Pot Still Whiskey
另一個說到愛爾蘭威士忌必需提到的是只有他們才有的分類:Single Pot Still Whiskey。製程上和Single Malt有點相似,都是以傳統的銅製壺式蒸餾器Copper Pot Still去提純,但在原料上除了已加工的麥芽外,亦加入部分未發芽的大麥,為其添上一些不同的味道和變化。當中比較有名的品牌包括Redbreast、Green Spot、以及近年才誕生的Methods & Madness等,而比較有趣的是,他們有不少都是來自Midleton的原酒換以其他名字推出。

推波助瀾的獨立裝瓶
根據網上資料庫Whiskybase中的數據,這五六年來,在1988到1993之間蒸餾、年份相對高一點的愛爾蘭威士忌,已透過不同的獨立裝瓶之手推出了近百款之多的單桶作品!而且當中絕大部分的評價都是十分高,我也相當喜歡當中波本桶作品帶番石榴和水果糖的清新甜美感覺。而這類作品不論OB跟IB都愈來愈多人留意,不單在上架後很快被搶購一空、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即使是較年輕的款式市面上都開始有更多選擇,可見愛爾蘭威士忌絕對不是無人問津!
雖然還未說得上大為流行,但若無一定的實力,又怎會引得眾多飲家對它如此期待。等酒吧可以重開後,大家要不要試著點一杯Irish Whis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