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ikawa經濟學】點止CHIIKAWA DAYS大型特展? 解構可愛經濟的吸金大法!

- 25 Jul 2025
炎炎夏日,尖沙咀K11 MUSEA凌晨三點出現人龍,並非為了演唱會或限量波鞋,而是為了一隻看起來軟萌無害的二頭身小動物「吉伊卡哇」(Chiikawa)。這場現象不僅是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熱潮,更是代表一個數位時代IP經濟模式的成功案例。由Twitter起家的角色IP,如何成為一個席捲亞洲、布局全球的商業帝國,正在重寫「內容變現」與「品牌文化」的邏輯。

Chiikawa誕生於2017年,由日本插畫師Nagano創作,最初只是以一系列無對白的短篇插畫於社交平台發布。
故事以「想變成這樣的自己」為主題,主角們擁有可愛的外表,卻面對現實世界中的各種壓力與困難,包括打工、考證、打怪等元素,呈現出「社畜式幽默」與療癒兼備的角色形象。這種看似簡單的設定,在短時間內迅速引起大量年輕用戶的共鳴,也為後續的商業化奠定基礎。

2020年官方網店Chiikawa Market正式上線,角色商品的變現規模迅速擴大。
2022年動畫版本於富士電視台首播,截至2025年2月已累積播出257集,每集長度約一分鐘,維持高頻率更新。
單行本系列自2020年起發行,根據出版商小學館資料,累計銷量達到270萬本。社交媒體方面,截至目前,Chiikawa的官方X帳號已突破380萬粉絲,Instagram帳號約120萬,YouTube官方頻道訂閱人數亦穩定增長,成為數位原生IP的典範之一。

在香港,Chiikawa的熱度於2024年達到高峰。
8月1日至24日於K11 MUSEA舉辦的《CHIIKAWA DAYS》特展,設有超過百座雕塑、九米高充氣裝置,並展出Nagano親筆繪製的香港限定「飲茶版」角色。
門票分為一般(HK$180)與特典套裝(HK$420),兩輪門票於開賣後迅速售罄,部分特典商品在二手市場上更出現超過25%的溢價,顯示供不應求的現象。
根據SHOPLINE統計,Chiikawa在2024年穩居香港十大熱搜IP榜首,超越LABUBU、mofusand等競爭者,成為Z世代與辦公室白領之間共通的文化語言。

這種現象級熱潮並非香港獨有,而是Chiikawa品牌全球擴張策略的一部分。
在中國,Chiikawa與名創優品合作推出快閃店,據多家媒體報導,上海地區首三日的銷售額已突破800萬人民幣,平均每名顧客消費超過千元。
在韓國,角色貼圖於KakaoTalk和LINE平台持續熱賣。
在中國,《人民日報》曾將Chiikawa形容為年輕人的「布洛芬」,意指這個角色在情緒焦慮與壓力環境下,成為了精神慰藉的象徵。這類貼近現實情境但又以可愛包裝呈現的角色設計,正好呼應了療癒經濟的全球興起。

2025年,Chiikawa智能手機應用程式《Chiikawa Pocket》預計於43個國家和地區上線,包括日本、韓國、香港、美國及東南亞市場。
據官方預註冊統計,日本已突破100萬人,全球目標則定於150萬人以上。這顯示品牌不再只依賴實體商品銷售,而進一步發展至數位平台,擴大與用戶的互動空間,並創造更多日常接觸點。

Chiikawa的商業成功也離不開其多元化的品牌聯乘策略。
2024年與日本麥當勞合作推出的Chiikawa Happy Meal系列,在短短兩日內即告售罄,據報道更帶動麥當勞同店銷售額錄得逾一成增長。
雖然這些銷售數據尚未獲得品牌官方證實,但無疑為整體話題熱度與社交討論度提供了顯著拉力。此外,Chiikawa亦與Uniqlo合作推出主題服飾系列,從家居商品到服飾日用品,再到便利店、旅行社、金飾品牌聯乘等,幾乎涵蓋所有生活場景,將粉絲文化成功轉化為生活方式。

Chiikawa現象之所以能持續延燒,除了商品策略與社交操作成功外,更關鍵的是它擊中了全球年輕人對情緒共鳴的需求。在經濟不穩、工作壓力持續上升的環境下,用戶並不只是在消費角色造型,而是在投射自我情緒,透過Chiikawa角色的「努力、懷疑、自卑、溫柔」等性格特質,找到內心的寄託。
這種結合現實與療癒的表現方式,不僅打破語言與文化界限,也為品牌國際化鋪平道路。

Chiikawa的崛起給予香港文化創意產業一個重要提示。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曾指出,一個成功的IP需要從創作、製作、推廣到市場開發的完整產業鏈支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多次強調,文化創意產業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從Chiikawa的經驗可見,只要具備情感共鳴力、文化適應力與數位操作能力,即使是看似簡單的插畫角色,也有潛力發展成全球級IP。

面對全球IP經濟銷售規模已超過35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Chiikawa正代表著一種「低門檻起步、高價值變現」的新型IP營運模式。
它從Twitter上一則插畫開始,發展至社群動員、動畫製作、商品授權、品牌聯名、App平台等全面戰線,在短短數年間建立起一個橫跨文化、跨越語言的情感經濟體。這正是數位時代IP產業的新邏輯,也是所有創作者、品牌與投資者不容忽視的成長樣本。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