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康都頂唔順?Fusion變百佳、馬莎分店結業 香港零售業大洗牌!

- 22 Aug 2025
2025年夏天,香港零售業上演三連擊:DFI大裁員、Fusion「降格」百佳、英國百年品牌Marks & Spencer宣佈朗豪坊分店結業。表面看似三宗獨立事件,實則是同一場消費巨變下的不同反應——中產式微、消費降級、本地零售進入深度重構期。這些品牌曾經象徵著某種生活品味與城市日常,如今卻共同面對殘酷現實:香港人不再那麼「留港消費」,也不再那麼「忠誠於品牌」。

DFI裁員 生活日用品也在萎縮
牛奶公司(DFI Retail Group)曾是香港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存在。無論是惠康、Market Place、7-Eleven、萬寧,抑或Oliver’s與IKEA食品部,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港人熟悉的零售宇宙。然則,這個宇宙正在收縮。
2025年8月,DFI宣布香港區裁減多個職位並將部分支援功能外判,消息一出震動整個零售界。行政總裁貝思哲(Scott Price)罕見地承認,香港市場的經營壓力「前所未見」:本地消費者習慣北上消費,旅客回流仍未足夠,租金與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根據公司半年報,DFI於2025年上半年錄得虧損4,860萬美元,扭轉去年同期的9,500萬美元盈利,核心業務明顯惡化。

分析指部分門市早已「開得多、賺得少」,支撐整個系統的是集團規模與供應鏈優勢,但在現時的需求緊縮下,這種模式亦變成壓力來源。DFI這場裁員與重組,更像是一場延遲已久的「手術」,既為止血,也代表舊式零售集團開始接受現實:港人消費習慣已根本改變,企業不能再以舊思維營運未來。

Fusion消失,證明中產市場正在崩壞
Fusion曾是香港零售業少有的中產象徵。明亮開揚的空間設計、擺滿進口食品與特色酒類的貨架、甚至連貨品標籤的字體也散發著一種「外國超市」的調性。在長和系的安排下,它是百佳的高端版本,一度進駐新鴻基地產旗下的大型屋苑商場,如元朗Grand Yoho、藍田匯景廣場等。
但到了2025年,情況出現逆轉。元朗與藍田的Fusion陸續翻牌為傳統百佳,無預警的改動令街坊愕然。有居民拍下店外告示:「本店將進行內部調整,敬請留意」,幾日後已換上藍底橙字的熟悉招牌。

網民猜測Fusion雖然形象不俗,但生意難言理想。北上消費盛行後,中產消費者轉向深圳的大型商場,Fusion的核心客群流失明顯。而對於習慣買平貨的市民而言,Fusion「又唔夠平、又唔夠豪」,結果就是兩邊不討好。
事實上,長和在2025年中期業績中披露,其港澳零售業務虧損擴大至1.64億港元,是去年同期的逾兩倍,零售對集團整體盈利貢獻已跌至2%。這些數字無聲地說明,當香港本地市場無法支持高成本、高定位的品牌時,即使背後是長和,也只能選擇撤退。

馬莎朗豪坊結業,一代白領舊情懷終結
Marks & Spencer(馬莎)朗豪坊店將於8月24日結業。這間分店是馬莎於本地最後幾間大型分店之一,自2015年開幕以來,一直是旺角區的英倫品味地標。無論是即食沙律、葡萄乾司康,還是歐洲風情的酒與芝士,它曾吸引無數中產、外籍專業人士與都市白領。
而今,馬莎在港陸續關閉多間分店,包括荷里活廣場、黃埔、荃新天地等。雖然官方說法多為「租約到期」、「策略調整」,但背後的訊號很清晰:本地消費者不再為「進口」、「高質」、「外國品牌」而買單。

根據公開資料,馬莎母公司M&S近年全球業務轉型重心已非亞洲,而以英國本土與歐洲為主。香港店面經營成本高,加上本地消費力未見復甦,「撤守」似乎是合理選擇。
朗豪坊結業公告在社交平台引來熱議。有網民留言:「以前喺度買餸當自己係外國人,依家真係食唔起」,一句笑中帶淚,亦反映馬莎從「夢想」變成「奢侈」的過程。

三宗零售重擊,無一與疫情或租金直接相關,更不涉及品牌危機,而是來自同一個核心事實:港人消費選擇正在徹底重塑。當中產不再中產、當港人周末轉投深圳、當性價比凌駕一切,曾經代表一種生活態度的零售品牌,也只能低頭。DFI靠的是規模,Fusion玩的是定位,M&S賣的是文化——但它們都輸給了同一件事:一個越來越不花錢的香港。零售不會死,但會變。下一波成功者,將不是最有名的品牌,而是最快適應「後中產」時代規則的生還者。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