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專欄】香港ETF投資市場的奇特現象:交投量極少、沒人炒的ETF為甚麼還存在?

- 21 Feb 2023
香港有很多「殭屍ETF」。
只要你在報價系統上任意搜尋在香港上市的 ETF,然後選擇以市值排序,你就會發現,香港市場存在極多不知名或不知從何而來的 ETF。
之所以會有那麼多 ETF 選擇,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本地市場合資格的 ETF 發行商實在太多。基本上,只要是持有9號牌的金融服務公司,都可以創造出適合上市的 authorized fund。

而且,仔細觀察這些大量 ETF,你會發現,很多 ETF 的性質及範疇都高度重疊,其中最大宗的歸類有追蹤恒指、科指、MSCI等龍頭指數的ETF。另外,還有很多是追蹤 ESG、石油、黃金等等。
每個發行商都會在這些大宗分類,分別發行自家 ETF 產品。於是,便出現了同一資產類別中,充斥極多元化 ETF 選項的情況。
另外,還有一部分 ETF 類別,屬於面向非散戶投資者性質的貨幣基金。例如是美元 ETF 和港元 ETF。

由於香港有着穩健的聯繫匯率制度,對絕大部分普通平民百姓來說,無論你買美元 ETF,抑或港元ETF,實際上極不可能會因匯率變動而出現賺蝕動作。
因此,會買美元或港元 ETF 的,通常都是富可敵國的外國大孖沙、風險投資者。他們之所以有興趣買賣這類 ETF,主要還是為了達成對沖自身投資組合風險之目的。

貌異質同的投資工具?
坦白說,據我觀察,這些同一資產類別內的各式各樣 ETF,雖然名字不同,但實際性質卻相差無幾。最顯着的分別,可能就只是各ETF的 TER(Total Expense Ratio)基金運作成本有所不同。
香港市場絕大部分 ETF,交投量極少,一年成交額,多半只有數十萬而已,但要知道,營運一隻在港上市的 ETF,不是零成本。實質上,「養一隻ETF」是頗「重本」的,非一般小型金融機構能夠輕易負擔得到。
製造了一隻沒人炒的 ETF,由發行商獨自背上營運成本,這情況有點像一間大賭場內沒人問津的殭屍賭檯,佇立於一角。
這便是現今香港 ETF 市場的奇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