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爆紅國際|究竟與京都有甚麼關係?解構老字號年輕化之路

- 27 Aug 2025
國際娛樂圈突然掀起了一股「港產養嗓潮」。前 One Direction 成員 Zayn Malik 在英國《Vogue》專訪中,打開隨身袋子,當眾展示一瓶印有「京都念慈菴」標誌的川貝枇杷膏,並直言這是自己演出必備的「靈丹妙藥」。短短數分鐘的片段,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爆關注,「Nin Jiom Pei Pa Koa」一度登上全球熱搜。Google Trends 數據顯示,在英美市場的搜尋量於一天內飆升逾兩倍,東南亞的討論熱度亦同步上升。

事實上,川貝枇杷膏並非首次受到國際明星加持。2018年,《怪奇物語》演員 Matthew Modine 曾在美國流感高峰期公開力薦,當時網上價格一度炒高至每瓶 70 美元。
格林美歌手 Jason Mraz 也曾推崇,稱其為護嗓良方。
更戲劇化的是,美國與東南亞年輕網紅將這款傳統中藥膏與啤酒、雞尾酒、甚至麥當勞薯條混搭,拍成短片上載 TikTok,觀看次數累計過百萬次。
從治咳良藥到娛樂玩味,川貝枇杷膏的身份,早已突破傳統藥品的界線。

國際熱潮之外,京都念慈菴也積極在香港本地市場進行品牌年輕化。
2025年7月,人氣偶像盧瀚霆(Anson Lo)再度為「積熱清」系列擔任大使,廣告場景設於如心廣場,並特設枇杷膏調飲打卡點。
活動結合調酒師示範、藝術裝置與 KOL 社交推廣,讓這款「家傳戶曉的咳藥膏」搖身一變成為「潮流飲品配方」。
同時,品牌與卡拉OK場館合作,推廣「護嗓神器」概念,把產品植入娛樂生活圈。

這些行銷策略,顯示念慈菴已不再局限於藥房,而是嘗試打造「健康潮牌」的新定位。
它既是中藥膏,也是舞台前的保養品;既是止咳靈藥,也是派對特飲的調和料。這種跨界滲透,正是品牌能在數碼時代持續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鍵。

京都念慈菴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名醫葉天士。
他為舉人楊謹之母治療久咳,配製出一款以川貝、枇杷葉、蜂蜜為主的草藥方劑。
後來,楊家將配方世代相傳,並以「念慈菴」命名,以此紀念慈母。
1946年,謝兆邦在香港成立「京都念慈菴總廠有限公司」,正式把這款古方工業化生產。
品牌名稱中的「京都」,其實是舊稱「北京」,與日本沒有關係。

自此,念慈菴逐步走向現代化。
1960年代在台灣設廠,建立質控體系;1970年代開始自動化生產;1980年代以後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至今,川貝枇杷膏已出口至歐美、日韓、東南亞多地,不僅是中藥名品,也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根據母公司京華製藥2024 年財報,全年營業收入約為人民幣 10.61 億元,同比下跌 1.6%;但股東應佔淨利潤卻逆勢上升至 7,447 萬元,同比增長 20.9%。
毛利率則維持在 25% 左右。這反映品牌即使面對全球藥品市場波動,仍能通過成本控制和產品組合調整保持盈利。
產品銷售結構方面,川貝枇杷膏仍是最主要收入來源,延伸出的潤喉糖與飲品系列亦逐漸擴大比重,成為穩定現金流來源。
出口數據則顯示,美國市場佔比近九成,其餘則分布於東南亞、歐洲及海外華人社群。

川貝枇杷膏的成功,不僅在於草本配方帶來的藥效,更在於其獨特口感與品牌故事被重新演繹。
消費者不再只把它視為「病時吃的咳藥膏」,而是融入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調酒師把它當作雞尾酒的甜味基底;歌手視它為演出前的護嗓良伴;KOL則把它變成「跨界甜品」的新鮮題材。
這種「藥用結合潮流」的雙重身份,正好回應了當代消費者對健康與趣味並重的需求。
從家庭藥箱走到時尚餐桌,念慈菴展示了一個中藥品牌如何跨越文化語境,進入全球流行文化。
川貝枇杷膏的爆紅,不僅再次證明「內容+名人」的品牌效應,也讓外界看到香港品牌在國際舞台上的軟實力。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