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大哥︱錯愛英國樓(下)

- 11 Dec 2017
香港人喜歡買磚頭保值當投資是出了名的,但香港的樓已經貴到正常人都買唔起,最近不時聽到身邊有人決定在英國買樓投資,會不會是個好選擇?

瘋狂起樓的最大問題是,英國本土的建築工人不會突然生多兩隻手出來,而英國的政策也不容易讓公司引入外勞。在建築業人手短缺的情況下,不少本來並非從事建築業的人也紛紛加入。問題是,英國建築工人的專業資格並不難獲得,幾乎只要你去申請,要拿到那張CSCS卡完全沒難度。再者,英國政府對建造業的監管,比較集中在建築地盤的整體規劃,個別房子的建造就相對沒辦法照顧得太全面。

如此情況,結果可想而知。生手的建築工,建成的房子漏洞百出在英國已經不是新聞,污水渠去不到水、屋頂滲漏、暖氣設備忘了裝置、隔熱層漏放物料、電力故障等奇招百出。剛剛在年頭做過的一個問卷調查,高達93%的新買家表示房子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而給予多一次機會的話,更只有81%的人會願意再買自己的物業。

更甚者,不少項目甚至根本不能如期完成,讓一些買家大失預算,就似他們原本預計搬離舊居,怎料新屋卻遲了數月以上才能交付,損失額外的租金事小,要做按揭的話就更加百上加斤。
英國其中一家最大的發展商Bovis Homes去年尾就因為未能如期建好大批房屋而需要發出營利警告。

另一個非常吊詭的地方,是英國新建樓宇普遍都有一個2+10的保養條款,講明屋子有甚麼大小問題,兩年內都由建造商負責,此外有關結構性的問題,則有長達十年的保養。這條款很容易給人一個錯覺,以為有了這種保護就大可安心。問題是,英國人的工作效率並不能以香港的標準來衡量,由發現問題,到尋找相關部門跟進,層層交接,小小的問題隨時會拖你幾個月的時間,而且過程中你還必須一直死纏爛打,否則你的投訴分分鐘就放在職員桌子上幾個月都沒人動一下。簡單講,有問題不是不幫你搞,只是幾時搞?點樣搞?搞幾耐?搞唔搞得掂?這些卻沒有保證。

當然你或者會想,香港買樓買新鴻基,不要買李嘉誠,就衰極有個譜。在英國卻沒有這支歌仔唱,因為幾個大型發展商,旗下的物業數目絕不會少,而出事與否,似乎是講彩數多一點。樓價超過50萬英鎊的豪宅出事比例,也不見得比中下價樓的少。

聽到這裡,你仍然認為那些銷售講座聽幾句好聽說話,看幾張電腦合成照片,就可以放心購買英國樓花?那就是個人選擇了。
不要抱持外國月亮特別圓的念頭,買樓前多做功課,儘可能不要躲在海外搖控買樓,又或者預算到時房子有問題時,起碼找個可以信任的當地人幫忙看顧。「買樓唔同買棵菜」,以百萬計的投資,做多一點也不為過吧。